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世界藝術館將於10月29日舉辦“虛擬藝術”專題講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0-25 10:06:50 | 文章來源: 世紀藝術館

    本月29日奧列弗·格勞將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辦主題為“虛擬藝術”的專題講座,屆時將邀請北京市各大院校、博物館、企事業單位的新媒體藝術相關專業人員參加。

    雖然在許多人看來,虛擬現實是一個全新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實際上植根于尚待認識的虛擬圖像發展史。對於虛擬視覺空間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奧列弗·格勞向我們展示了虛擬藝術是如何融入虛幻想像和沉浸體驗的藝術史的。他對於數字藝術的最新發展進行了總結,對於藝術和圖像概念的歷史轉變進行了描述,並且將這些概念與互動藝術、人機界面設計,代理,搖在(遠端異地線上)與圖像革新聯繫起來。格勞將藝術史作為媒體發展史進行了新的演繹,他幫助我們理解虛擬現實這種現象而不是重復廣告詞中的陳詞濫調。他在分析中還引入了當代藝術家如莫伊斯·班納、夏洛特·戴維斯、莫裏卡·弗萊希曼、肯·戈爾德貝戈、愛德瓦多·卡、西蒙·龐尼、丹尼拉·普萊維、保羅·塞爾蒙、傑弗裏·沙爾、卡爾·希門斯、克裏斯蒂安·索瑪瑞等的作品加以説明。

    奧列弗·格勞展示了在各個歷史時期人們是如何利用當時的各種技術手段來盡可能地營造虛幻圖像的。從龐貝城中秘儀山莊中的濕壁畫,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虛像空間,直至全景畫像。全景畫像可以説是電影出現之前採用傳統的繪畫手段和大眾圖像傳媒所達到的最完備的虛像形式。安通·封·威爾納作于1883年的《色當戰役》可能是最重要的德國全景畫像,通過對這幅作品的詳細分析,格勞説明瞭沉浸式體驗如何喚起情感反應。他追溯了體驗型電影歷經寬幕立體、多感立體和巨幕立體的發展歷史,也介紹了立體頭盔顯示系統及其最初的軍事用途。此外他還考察了虛擬現實區別於之前的虛像藝術諸形式的特徵。格勞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部虛像空間的歷史,還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借用這個框架我們可以分析虛擬藝術的現象學特徵、功用和策略以透視歷史、展望未來。

    奧列弗·格勞,藝術史學家,奧地利多瑙河大學圖像科學教授,該校文化研究所所長。他曾任教于柏林洪堡大學,任齊根大學和林茨藝術大學訪問教授。曾任柏林德國科學基金會體驗式藝術工程主任。自2000年起,他與自己的工作組開始建立第一個虛擬藝術國際數據庫。他曾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講學,獲得多個獎項,發表著作甚豐。近期著作包括:《虛擬藝術:從虛幻想像到沉浸體驗》MIT出版社,2003年(第四版),《傳介感情》法蘭克福,2005年。即將出版:媒體藝術史,MIT出版社,2007年。他的研究重點是沉浸式體驗與情感的歷史;搖在(遠端異地線上)的歷史、創意和文化;基因藝術和人工智慧。奧列弗·格勞是柏林-勃蘭登堡州科學學院青年部的成員,媒體藝術、科學和技術歷史國際大會2005年在加拿大舉行首次會議“耳目一新!”時任主席。

 

主辦單位: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協辦單位:歌德學院(中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