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趙望雲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美術館、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聯合承辦的“紀念趙望雲百年誕辰暨捐贈作品展”將於2006年9月12日至18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趙望雲(1906—1977)是我國現代最著名的中國畫畫家之一,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面向農村、開拓大眾化藝術之途的先鋒,也是為當代中國畫推陳出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長安畫派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他一生關注大眾,熱愛自然,擁抱時代,注重將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作了無計的優秀作品。在趙望雲先生百年誕辰之際,其子女無私地將畫家遺作351幅捐贈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為國家藝術寶庫增添了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的豐厚珍藏,對中國美術館的業務建設是巨大的支援。能夠在畫家辭世30年後獲得這批寶貴的捐贈,是國家、民族乃至廣大觀眾的幸事,也是中國美術館的榮耀。為紀念趙望雲先生百年誕辰,並感謝畫家子女的大義之舉,中國美術館特從捐贈作品和我館舊藏中遴選部分作品,舉辦“紀念趙望雲百年誕辰暨捐贈作品展”,以回顧畫家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藝術創作成果,追憶其與大眾息息相通、與自然精神往來的藝術途程,感受其正直、質樸而平和的人格魅力,以發揚趙望雲先生的藝術精神,推動中國畫取得更大的繁榮。
此次捐贈以及展出的作品分三大部分涵蓋了畫家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各個時期的重要代表性創作,反映出畫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人生經歷、藝術里程和藝術特質。
其一,為早期作品。趙望雲自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農村寫生,30年代成為以農村、農民為表現對象的平民藝術前驅。30年代創作的《晚成廬藏書畫集錦》系列尤為珍貴,這些作品正是畫家當時在“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為大眾而藝術”等新文化思想影響下,作農村紀實寫生,以中國畫表現勞苦大眾生活的歷史見證物。他説:“我是鄉間人,畫自己身歷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種生活上的責任。此後,我要以這種神聖的責任,作為終生生命之寄託。”這批早期畫作正是青年趙望雲藝術志向的表現。畫家早年的農村寫生、塞上寫生、西北寫生作品已大部分散佚,而這批同一時期、同一藝術傾向的作品能夠歷經戰亂和坎坷,在70餘年後歸國家美術館收藏實屬不易。
其二,為中期作品。趙望雲先生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作埃及寫生,尤其黃河上下、祁連山脈、秦嶺深處等地的寫生和創作,記錄著畫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藝術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的藝術道路,沁透著趙望雲先生同其他畫家創立長安畫派的心血,以獨具的地域風貌和樸茂、渾厚的筆墨技巧顯示了畫家中期的藝術成就和長安畫派的藝術精神。
其三,為晚年作品。“十年浩劫”使畫家遭受了極不公平的待遇,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但畫家並沒有就此停住藝術的腳步,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又通過藝術回味他描繪過的山川、田園,反思人生的道路,強化主觀情懷的表現,以更加質樸拙厚的筆墨趨向藝術的化境。
趙望雲先生,原名趙新國,河北省束鹿縣人。1925年赴北京,先後入私立京華美專、國立北京藝專選科學習。青年時代立志進行國畫改造,開始鄉村寫生,並與李苦禪等創辦“吼虹藝術社”,在走向民間、為大眾而藝術的新文化思潮中起到了先驅和表率的作用。此後,相繼赴河北農村、華北塞外等地寫生,在《大公報》發表,並由愛國將領馮玉祥配詩結為畫集,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他也以“平民畫家”蜚聲四海。抗日戰爭時期,畫家又秉持馮玉祥的支援,在武漢、重慶等地主編《抗戰畫刊》,組織後方畫家進行抗戰宣傳,反映出畫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上世紀40年代,趙望雲先生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涯,但卻仍然堅持表現大西北農牧民生活,並擴及西北自然風光。與張大千的相識促使他注重鑽研傳統技法,西北寫生與創作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筆墨亦趨向成熟。他同時在西北組織藝術活動,教書育人,培養了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等後學,成為西北畫家的領軍人物,為西北美術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趙望雲先生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暨西安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陜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保護西北文物的文博工作當中,並組織建立了西北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為西北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他也作為陜西畫家的橋梁,團結當地畫家走向生活,創造新途,共同開創了“長安畫派”,為西安、為陜西、為整個中國畫事業作出了獨特而傑出的貢獻。
1957年,畫家曾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革”中又受到嚴重衝擊,但他對事業矢志不移,將畢生心血獻給了中國藝術。今天,畫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開拓的藝術道路和開宗立派的影響將永遠留在藝術史中。在趙望雲先生百年誕辰之際,家屬將其遺作捐贈給國家,有關單位隆重舉辦此畫展是對趙望雲先生最好的紀念。
為了深入研究趙望雲先生的藝術道路和藝術特色,9月13日還將舉行相應的學術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