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日至10月19日,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將舉辦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作品展,展出黃賓虹先生藝術精品105件,其中很多作品是迄今從未面世與發表過的。展出的這105件作品是舉辦方精心選取的能夠體現黃賓虹先生藝術整體風采的作品,觀眾可以通過作品探尋黃賓虹的藝術歷程以及他對中國畫及繪畫理論發展做出的積極嘗試與巨大貢獻。此次展覽由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與浙江省博物館共同主辦。
展覽開幕的同時,關山月美術館還將舉行第一屆學術論壇,以“黃賓虹與筆墨問題”為主題,邀請中外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從理論上研究與探討黃賓虹的繪畫藝術以及中國畫藝術中這一重要的形式特徵生成、發展與流變的過程及其藝術價值。
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黃賓虹可謂是早學晚熟的藝術家,他廣泛涉足詩、書、畫印和理論品評及古籍整理多個方面,終其一生致力於傳統藝術文脈的承傳,堅守本土文化立場,堅持從傳統的內部尋找超越的動力,發掘了筆墨語言的超常滲透力,從而延拓了傳統繪畫的價值精神。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黃賓虹先生的繪畫和理論,能發現他對筆墨世界中具體細微的發掘,不僅建立在藝術及藝術家的精神本質上,而且符合了現代藝術的價值觀念。當我們還在苦苦尋找著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契合點時,黃賓虹的價值就凸顯了出來——真正從中國畫內部發動的改革運作,比從外部衝擊中國畫本體或者從橫向嫁接時代精神的改革方案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黃賓虹的生平和藝術道路
黃賓虹(1865-1955)對傳統山水畫筆墨語言所作的總結性考察研究,在畫史上可謂空前,堪稱中國傳統山水畫精華之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已經走到了傳統山水畫模式的邊緣,其抽象性格又和世界現代藝術傾向接近。他曾説,在他死後50年,人們才會欣賞他的藝術。
黃賓虹,原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寓居滬上後又改字賓虹。1865年1月27日(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黃賓虹生於浙江金華。
黃賓虹的少年時期,是父親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時候,家境較為寬鬆。父親設家塾請名儒教授黃賓虹兄弟,黃賓虹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並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和詩詞基礎。與此同時,黃賓虹在繪畫篆刻等方面表現出超群的悟性和天分。6歲臨摹的古人山水冊曾得到老師的讚揚,11歲摹刻的鄧石如篆印使父親驚訝不已。他對繪畫的持久興趣更是驚人,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書畫,他都臨摹至再,直到爛熟於心為止。
黃賓虹17歲那年,家道中落,兄弟皆輟學,所幸黃賓虹此前考取了書院的獎學金,得以繼續學業。從這年起直到26歲,黃賓虹廣交藝林碩彥,充實學養,還廣搜字畫古印,仔細臨摹。這十年的勤奮不輟,使他開闊了見聞, 豐富了學識。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康有為為首的在京會試舉子1300人"公車上書"。黃賓虹致信康、梁,贊同他們的變法主張,還在家鄉招集鄉民教練拳術,名為增強體質,實欲起兵衛國。但正當他們紅紅火火練兵時,傳來"戊戌維新"失敗、"六君子"被殺的消息。1899年春,黃賓虹因"維新派同謀者"的罪名被告發,幸而事前獲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縣。
1905年冬,歙縣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新安中學堂"成立,黃賓虹被聘為國文教授。此間,黃賓虹的思想由此從立憲法派的忠君保皇轉變為革命派的堅決反清。1906年冬天,黃賓虹接受革命組織的安排,決定在自家後院私鑄銅幣,一方面作為革命黨的活動經費,另一方面用以擾亂清朝的幣制。然而次年六月有人告發此事,黃賓虹聞訊連夜出走,輾轉到了上海。
1907年,黃賓虹在上海定居下來,開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編撰生涯。到達上海後,黃賓虹先後任《政藝通報》和《國粹學報》的編輯。從1912年起到1915年,他擔任《神州日報》的編輯和美術主任,同時他還兼任《真相畫報》的編輯。
除了繁忙的編輯工作,黃賓虹還應邀外出講學,並在學校任教,教授繪畫及美術史。黃賓虹教美術史,與一般人不同。別人都是按原始、上古、中古、近古這樣的順序往下講,而他則根據自己的習畫實踐,講史由清到明、由宋而元……直至原始。學生們被他的深厚學養、旁徵博引、言則有出所吸引,課堂氣氛常常十分活躍。除了校內的學生,黃賓虹還有許多入室弟子,畫家汪採白、顧飛、談月色,詩人林散之都曾從他習畫。他對來問學的青年,無不悉心指導,授以學畫入門的途徑和程式。在講授畫理畫法的同時,黃賓虹更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勉勵弟子為畫事窮畢生精力。
在上海的三十年,黃賓虹全力蒐求書畫並加以細心研摹,作畫、著作不可數計。在師古人之後,開始了他"化蝶飛去"的法造化時期。1912年,即民國元年,黃賓虹開始用"賓虹"題畫屬款,以示紀念。
1937年,黃賓虹受聘于北平古物研究室導師及北平藝專教授,舉家北遷途中,因局勢不穩,致使黃賓虹開始了他伏居京城十年的生活。
當時的北平已為日軍佔領,讓他做日寇統治下的順民當然不可能。1940年,北平偽文物研究會欲推舉他為美術館館長,他堅辭不就。日本人又想利用他八十大壽之機舉行"慶壽會",甚至擺好了筵席,他都堅決拒絕與會。
伏居京城十年間,除每週二在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所講課外,黃賓虹謝絕酬應,每日閉門伏案,專心於讀書作畫、研究著述。
1945年抗戰勝利,黃賓虹興奮異常,作畫特多。1946年春,81歲的黃賓虹復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每週都策丈前往,從不間斷。1948年,他欣然接受杭州國立藝專的邀請,舉家南遷。
從89歲的秋天直到90歲的夏天,黃賓虹因患白內障雙目視力急劇下降,讀書和寫作只有借助於放大鏡,然而就在這段半失明的時間裏,畫家的藝術和思想奇跡般的臻于化境。這一時期的作品,更趨抽象,更加黑重。經過一生不間斷的努力,黃賓虹終於找到了一種黑厚濃重的風格面貌,實現了自己"渾厚華滋"的審美理想,成為近代山水畫的一代大師。
90歲時,黃賓虹割除了白內障,雙目復明,興奮之餘,作畫更多。就在病重再不能握筆時,他還用手指在被子上點點畫畫,説是在畫山水、畫梅花。彌留之際,他仍吟出"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詩句。1955年3月25日淩晨,黃賓虹在杭州第一人民醫院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