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 英國藝術專區 > 影視 \ 音樂

雷·哈裏豪森:改變電影的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17 13:37:07 | 文章來源: 英使館文化處

1.《傑遜王子戰群妖》的停格拍攝魔法

2.雷·哈裏豪森的創意1

3.雷·哈裏豪森的創意2

4、雷·哈裏豪森工作照

5、雷·哈裏豪森作品《神秘小島》

6、雷·哈裏豪森和彼得·傑克遜同臺亮相

  在世界電影的百年圖譜上,閃耀著眾多星光熠熠的大師形象,雷·哈裏豪森(Ray Harryhausen),這位電影界的“科幻電影鼻祖”,在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旅程中,他用電影影響了世界影壇的發展進程,他,真的“改變”了電影。

  為了慶祝雷·哈裏豪森的90歲生日,倫敦電影博物館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展覽,專門展出哈裏豪森和他的電影,而由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和英國電影協會組織的典禮在倫敦舉行,由約翰·蘭迪斯(John Landis)主持。一個個電影行業裏舉足輕重的大腕明星到場或者通過視頻傳達了他們對雷·哈裏豪森的無限敬意與祝賀。在宴會行將結束之際,裏克·貝克(Rick Baker),這位六次奧斯卡獎得主對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震撼的問題——“如果雷·哈裏豪森從來沒有出生過,我們的世界將會怎樣?”

  雷·哈裏豪森,這位享譽世界的英國定格動畫大師,電影視覺特效大師,被譽為“當代視覺特效之父”,遠在1950年代的一些黑白電影當中,他就利用模型的停格拍攝動畫特效。

  40年代初,他進入電影界,首先跟隨喬治·帕爾(George Pal)運用定格動畫技術攝製了一系列童話寓言故事。二戰後,他在電影特技專家威利斯·奧布賴恩(Hugh O'Brian)手下協助製作了《人猿喬·楊》(Mighty Joe Young),該片獲得1949年奧斯卡最佳特殊效果金像獎。在奧布萊恩的影響下,哈裏豪森創造出一系列更加優秀的影片。1963 年,《傑遜王子戰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是他真正獲得業界矚目的開端,這也是電影史上有關逐格動畫攝影的經典之作。他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創作了諸多著名作品,如1958 年的 《辛巴達的第七次航行》(The Seventh Voyage of Sinbad)和1981 年的舊版《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幾乎每一部都成為特技電影的經典。1952年,他首次擔任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的特殊效果處理,1977年他作為製片人攝製了電影《辛巴達和老虎的眼睛》(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

  近一個世紀以來,雷·哈裏豪森作為新一代特技大師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神話,以其驚險的動作效果為全世界無數電影製作人和影迷帶來了數不盡的靈感和樂趣。憑藉著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將定格動畫技術推向了一個顛峰,這種視覺效果藝術手段影響了整整一代觀眾——而今國際電影界的眾多大腕人物,諸如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等都是雷·哈裏豪森的崇拜者和追隨者。

  如果沒有雷·哈裏豪森,相信世界電影工業將為之大變。如果沒有哈裏豪森,就不會有《星球大戰》(Star Wars)、《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大白鯊》(Jaws),也不會有華理士(Jaws)和格勒米特(Gromit——《超級無敵掌門狗》裏的主角)。這些還只是間接的損失,沒有哈裏豪森,就沒有《傑遜王子戰群妖》和《辛巴達的第七次航行》——這可不是每一個深愛哈裏豪森電影的人所鍾愛的世界。

  在英國電影協會組織的慶祝會上,彼得·傑克遜帶來了一些他早期的、哈裏豪森式的家庭電影,比如他14歲時在一個紐西蘭的海灘上邊蹦邊揮舞著一把劍——他知道《辛巴達的第七次航行》裏那場和骷髏的戰鬥是先拍的實景真人表演,所以他也這麼做了,但他不知道怎麼在影片里加入骷髏,因此只剩下了幹打。“如果沒有哈裏豪森的話,彼得·傑克遜就估計就只能剪羊毛了”(彼得·傑克遜來自盛産羊毛的紐西蘭)。

  布萊德·伯裏(Brad bury)曾在車庫裏看哈裏豪森做他的奇特小恐龍和可怕面具,那晚他們帶著這些面具去派拉蒙電影院看午夜場,還嚇到了其他顧客。而他的女兒瓦妮莎·哈裏豪森(Vanessa Harryhausen)小時候就用《大小人國遊記》裏的短吻鱷木偶和《暴龍關吉》裏的大象木偶來當玩具。她通過看她爸爸的電影就能看到她的玩具都活了,簡直是真實版本的《玩具總動員》。

  2003年6月10日,雷·哈裏豪森榮獲好萊塢最高榮譽,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了一顆星。然而,與其説這是為了表彰他改變了電影,倒不如説他改變了更多人的童年、記憶,以及人生。

圖片出處:

http://www.guardian.co.uk/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