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英國電影輝煌ING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8 08:59:42 | 文章來源: 英國文化協會

    英國衛報評論説,靜下心來觀看每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就像是在自己的衣櫥的最裏面找到自己心愛的一件衣服,依然穿的得體、合身。對於電影作品來説,能把電影拍成連續劇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和功力,很多經典電影正是因為續集而被戴上了“狗尾續貂”的帽子。但是我們從《哈利?波特》和《007》身上看到的卻是英國電影連續拍攝的能力和取得的票房成功。

英國人喜歡“始於離者終於和,始於悲者終於歡”的電影結局。今年英國電影在各個電影節中的表現再次證明了這一點:《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橫掃奧斯卡和英國電影學院獎;麥克?李恩被評選出好萊塢本年度最具獨創性電影導演;丹尼爾?克雷格的007和丹尼爾?雷德克裏夫的哈利波特引發了全球的熱議;凱特?溫斯萊特的《生死閱讀》更是摘得奧斯卡桂冠,與自己的英國導演丈夫在好萊塢的紅地毯上漫步。

繁榮不僅體現在人才輩出,還有數字上的體現: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上映中的電影中有六分之一是英國電影;據不完全統計,在英國共有一億六千四百萬觀眾走進電影院,這個數字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二千二百萬;英國票房收入創歷史新高,總額高達八億五千萬英鎊。這一切是否意味著英國電影有一次巔峰的到來?掐指算來,英國電影大體上經歷了如下幾個高峰期:二十世紀20年代、二十世紀40年代、二十世紀60年代、二十世紀80年代和2000年。

《39級階梯》劇照

追溯到1920年的英國,在Gainsborough and Gaumont 工作室工作的希區柯克讓這裡誕生了《39級階梯》(The 39 Steps)和《地域聖女》(The Wicked Lady)等經典作品。

《慈悲心腸》(Kind Hearts and Coronets)的誕生標誌著英國二十世紀40年代電影産業的又一次輝煌。英國Ealing工作室當時出品的一系列戲劇電影引領了當時電影發展的潮流,塑造了英國電影的地位。

《年少莫輕狂》劇照

1960年代的電影則更多反映現實社會,反映人性,誕生了許多在那個時代算得上另類電影作品,像《年少莫輕狂》(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和《如此運動生涯》(This Sporting Life)等一系列電影作品,在當時已經都算得上大膽的作品了。

拉爾斯?費因斯

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著名演員Colin Welland在1982年獲奧斯卡獎時提出了“英國電影回來了!“,預示了英國電影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復興。

2000年,以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朱迪?丹奇Judi Dench,拉爾斯?費因斯Ralph Fiennes,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和克裏夫?歐文Clive Owen為代表的英國演員和以在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及斯蒂芬?菲爾斯為代表的英國導演在全球銀幕上的出色表現,為英國電影贏得了陣陣掌聲和讚譽。

今天,人才輩出的英國電影界並不能改變美國好萊塢世界電影中心的位置。一提到這個問題,裘?德洛總是抱怨,從他6歲起就要開始為拍片而奔波于英國與美國之間。由於英國缺乏像美國那樣的規模大且專業的電影製作公司和電影工作室,因此很多英國演員不得不出差到美國拍電影。《火星人玩轉地球》的劇作家Jonathan Gems提到:“英國人發明瞭電影的諸多領域,但是英國人沒有屬於自己的電影。”更讓英國電影人氣憤的是,美國一直在抱怨自己的電影資源培育了大量的英國電影人,而美國卻沒有建立起一個有力的國産電影保護機制,防止英國電影的入侵。因此,英國在電影人才旺盛的同時急需建立一批專業的電影製作隊伍來彌補整個英國電影産業鏈的不足,才能從根本上滿足英國電影的需要,也是英國電影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

馮雪飛供稿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