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真知行中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1 11:38:39 | 文章來源: 英使館文化處

展覽海報

1812年,透納(JMW Turner)將兩道黑白交錯的圓弧呈現於世人面前、並命名為《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彼時的觀眾無人對此揶揄,英國風景畫從而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藝術的發展並非在於藝術家何時創新,更在於公眾何時接受這種創新。

理查德?隆(Richard Long)

《走出來的線》(A Line Made by Walking)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理查德?隆(Richard Long)身上。1967年,22歲的隆創造出第一件地景藝術作品《走出來的線》(A Line Made by Walking):一條因來回踱步而在草地上形成的痕跡。年少氣盛的他問觀眾能否做個交易:如果你願意想像並感受一下這件作品的誕生過程,我就向你展示如何依靠你的身體在任何地點、用任何材料製作雕塑。

幸得觀眾買賬,理查德?隆(Richard Long)才可在後來的四十載中行至更遠,並且有了此刻正在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舉辦的回顧展《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而隆也以80多件代表性作品,包括攝影、雕塑、墻繪、文本及印刷品等,來兌現當初對觀眾的承諾。

隆早期的作品靜默空靈,有種“希言自然”的惶恐,更多則是出於對自然的敬意與尊重。不像同時代的很多地景藝術家,隆從未大興土木,他所留下的,通常是簡單的標注與痕跡,“單純”在這裡不僅是作品形象,更是背後清晰堅定的力量與信念。

理查德?隆(Richard Long)慢慢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使文本成為創作的另一元素。在2001年的作品《俄勒岡》(Oregon)中,他便以“日出而動/日落而止”(Moving by day/ Resting by night)作為文字起始,以“正路之行/失足之舉”(The walk as A True Path/ Some False Moves)為結尾記錄了15天的行走,如此的描述與其關乎行走,不如説更關乎生命本身。

《白水線》(White Water Line, 2009)

除了圖像和文字,理查德?隆(Richard Long)的另類創作,是將自然世界的物體直接運送到文明世界的美術館:雕塑館中鋪陳著六件大型石頭裝置,每一件重量為2到8公噸,分別由燧石、板岩和玄武岩組合成為不同的幾何體;泥漿噴潑拍打的墻繪成為展覽主題的最佳詮釋,自上一瀉而下,天與地、靈與肉、心與意的結合衝撞在泥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尼采曾説“真知行中攝”,這無疑是對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及其作品的點睛注腳,從第一次在英國鄉村偶然的行走至今,隆的足跡已遍佈全球各地,他説行走可以“聽取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回音”,這份悠然與從容,或許正是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始終處於英國藝術界前沿的原因。

展覽時間:2009年6月1日——2009年9月6日

宋立供稿

下一頁怪相傑克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