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銀行藝術藏品40%來自東南亞藝術家
劉韡、楊福東、中國香港的石家豪、印尼的艾珠·克裏絲汀(Christine Ay Tjoe)、新加坡的趙仁輝、馬來西亞的于一蘭、中國台灣的袁慧莉、南韓的李禹煥(Lee Ufan) 等,這些便是瑞銀最近納入收藏體系的藝術家名單。作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企業,瑞銀集團的收藏囊括了過去50年間的知名藝術家以及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而最近兩年,東南亞的藝術家成為瑞銀關注的熱點。
“我們最近在東南亞地區的收藏佔到總體收藏數量的40%。”瑞銀集團藝術藏品主管、亞太區域策展人史蒂芬·麥卡佈雷(Stephen McCoubrey)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説道。
25歲之前,自倫敦大學歌德史密斯學院畢業的麥卡佈雷還是一名藝術家和獨立策展人。直到加入瑞銀,他的生活才與銀行有了交集。 1999年加入瑞銀藝術收藏部門之後,他不斷奔波在徵集藏品、約見藝術家的經紀人的路上,為瑞銀徵集了數百件藝術品,並將這些藝術品放置於歐洲瑞銀辦公室,供員工觀賞。這是瑞銀藝術品收藏的獨特傳統:藝術品大都輪流擺放在辦公區域,與企業文化融于一體。
2006年以後,隨著藝術品收藏逐漸擴充,集團的收藏也開始進入亞洲地區的辦公室。除了徵集藝術品,麥卡佈雷同時也在羅馬、米蘭、新澤西、香港以及台灣地區籌劃了一系列公開展覽。在結束不久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人們同樣看到了麥卡佈雷的身影。
第一財經日報:瑞銀目前收藏的數量和品類如何?
麥卡佈雷:瑞銀的收藏品總計有3.5萬件,大部分在瑞士的辦公室,還有8000件左右的藏品在博物館。我們經常舉行一些世界性的展覽。種類主要在繪畫、攝影作品。最近,我們收藏的方向除了歐美的藝術品,還有亞洲包括中國和東南亞的藝術品。
日報:為何瑞銀只收藏當代藝術?
麥卡佈雷:之所以只收藏當代藝術,是希望我們收藏的藝術品能夠反映瑞銀本身的歷史。我們的收藏有時也跟著瑞銀資助的項目展開。這些項目包括與古根海姆的合作,以及巴塞爾藝術展等。我們所購買的藝術品一般不會來自拍賣行,而是從藝術家本人或畫廊中購買。我認為,直接從藝術家手中購買,也是對藝術家的支援。瑞銀的收藏不太注重經濟上的回報,整體來説看重收藏對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所構成的影響力。
日報:瑞銀收藏的中國藝術家主要是哪些?
麥卡佈雷:過去十年,瑞銀的收藏包括中國藝術家徐震、楊福東、劉韡的作品。未來幾年的收藏會集中考慮徐震的藏品。還有幾位藝術家,對他們的作品還在觀望中,暫時不方便透露名字。
日報:你們根據怎樣的標準和理念去選擇是不是收藏一位藝術家?
麥卡佈雷:瑞銀每年都有固定的資金用於收藏,所以説每年收藏的高價值的作品可能只有3-4件。我們會收藏藝術生涯正發展到中段的藝術家,也會收藏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裝飾辦公室。對於我們,年輕藝術家是非常有價值的,他們之後的發展將越來越好。在地域上,東南亞、拉丁美洲和中東是瑞銀一直關注的地區。最近,東南亞地區藝術家所佔的比重達到40%。
日報:你個人經常到世界各地徵集藝術品。通常,你從發現到買下一件藝術品的過程是怎樣的?
麥卡佈雷:最近在香港參觀巴塞爾藝博會的時候,發現一位叫楊海固(Haegue Yang)的南韓青年藝術家,她做了一些大型裝置藝術。一看到她的參展作品,我就馬上找當時的策展人討論,其實那個決定在一天到兩天之內已經定下來了。有些作品的收購是非常順利的,但有時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接洽。比如我們收藏藝術家劉韡作品的過程。大約在準備收藏的1年前,我就開始關注這位藝術家了,之後花了大約8個月的時間去和這位畫家的代理畫廊接觸。
日報:楊海固的作品哪一點打動了你,讓你很快就做出了收藏的決定?
麥卡佈雷:我的決定也是和策展人以及同事一起討論出來的。楊海固是一位在藝術圈內非常有名的藝術家。我認為,不管在藝術圈內還是市場上,她都非常有影響力,她的作品已經進入了幾個美國的當代藝術展館。最近,在瑞士巴塞爾的大型公共展區也有她的作品展出。她的作品大都是大型裝置作品。但這次香港巴塞爾展上,她的作品比較小,可以擺放在辦公室裏。之前一直想買她的作品都沒有機會,突然遇到這次機會,就買下來了。
日報:瑞銀也有藝術品銀行部門,專為高端客戶提供藝術品資産的管理。請問這個部門與你們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麥卡佈雷:這個私人銀行中心在客戶購買了藝術品之後為他們提供一些服務,也會提供一些關於藝術品的專業意見。我們藝術收藏部門不會往投資的方向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