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樓頂上銹跡斑斑的魚槍,在鏡面上留下破裂的痕跡。破壞了原本的完整和平靜,映在上面的臉孔也變得扭曲。雕塑家李暉的作品“海嘯—鯊魚”(右圖)呈現了人類征服海洋的努力和力量,也暗示了其無法修復的後果。
以“鯊魚與人類”(On Sharks and Humanity)為主題的藝術展,通過裝置、雕塑、詩歌、影像等不同的視覺形式,呈現來自1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旨在以藝術行動及其理念的擴展,推廣“保護鯊魚,拒食魚翅;拒絕過度捕撈,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公益目標。這一展覽由僑福藝動主辦,並得到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的協作,將於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正式亮相。
“面對如今全球資本主義擴張,我個人持批評的態度。誠然,現代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極速的發展,但同時環境的破壞和社會不平等的深化成為了其代價。”中國資深策展人黃篤,在談到他策展的“鯊魚與人類”展覽時,思考的是鯊魚捕殺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問題。“現代化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城市像是野獸一般貪婪殘忍,追求更多的資本和權力。這讓我心痛,讓我感到孤獨和無助。”
人類活動同樣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全球每年有超過7000萬隻鯊魚被人類以魚翅交易為目的而捕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魚翅消費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相加,佔全球魚翅消費總量的95%以上。中國保護鯊魚的意識和行動對於海洋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展覽最終會在明年回到北京,”黃篤表示:“我們希望到那時候,受到海外巡展的影響,中國人會對這個展覽更加重視,從而使我們的觀念能夠影響到更多中國人。”
黃篤對鯊魚與人類之間關係的認識,最先源於英國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在巨大的玻璃箱裏,一隻虎鯊大張著嘴浸泡在福馬林中。他説:“這個藝術作品反射出動物面對死亡的恐懼和人性中殘酷的一面。在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感動,我很難受。我自問,這感觸從何而來,我要如何選擇。”
“鯊魚和人類”展覽的主辦方僑福藝動由香港僑福建設集團主席黃建華先生創立。展覽最初的發起者是摩納哥海洋博物館,該館通過黃建華先生的弟弟動員僑福集團參與到這項公益活動中,受到鯊魚議題的嚴重性和世界性的感染,幾方一拍即合,並將展覽的名字由最初的“鯊魚計劃”改為“鯊魚與人類”,以突出人與自然的互動性。
“黃老闆(黃建華)確實是受到這個議題的感染決定去做這件事,這肯定是沒有錢賺的、賠本的。他非常重視環保問題,我們現在在的這棟樓(僑福芳草地)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LEED白金認證的榮譽。鯊魚問題只是一個起點,將來可能會擴展到空氣和水的污染等其他環保議題。”黃篤很欣賞黃建華先生的遠見和修養。“黃老闆十分喜歡藝術,他很樂意利用自己的藝術家資源和海外關係去喚醒人們保護鯊魚的意識。”
日前,“鯊魚與人類”主題展覽在北京舉行發佈會。在現場,參展油畫《我們》(右圖)引人注目。長三米寬兩米的畫布上是一隻被擴大的鯊魚的眼睛。觀者在注視這幅作品的同時,也被想像中的鯊魚所凝視。
中國人食用魚翅的歷史十分悠久,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曾載:“背上有鬣(liè),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如今,中國人承襲傳統,十分注重“餐桌社交”,魚翅作為古代八珍之一仍是現在宴席上首屈一指的高檔食材。
然而,有研究表明,魚翅羹不但無藥用價值,甚至因為水銀和其他有毒物質在魚翅內大量積聚,會對人類健康産生威脅。
獵捕鯊魚的過程是殘忍的,漁民們將鯊魚捕獲後,會在甲板上將鯊魚的魚鰭直接切下,由於鯊魚肉不如魚翅值錢,漁民們會把鯊魚拋回大海來節省漁船上的空間,用來裝載更多的魚鰭。而被切鰭的鯊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隨著野生救援等公益組織的宣傳,中國人對於魚翅消費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在電視上、地鐵中,經常能夠看到相關的公益廣告及宣傳片,體育、影視明星以及中國企業家都成為了“保護鯊魚、拒食魚翅”的形象大使。大型酒店連鎖企業,如半島酒店集團和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等也紛紛在其旗下所有酒店餐廳停止供應魚翅産品。
“我自己是吃素的,有十年了。我不吹高調,我不是環保主義者,我是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但是黃老闆之前還是很愛吃魚翅的,現在他不吃了,”黃篤説。
“鯊魚與人類”是黃篤策展的第一個公益性質的展覽,他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想要改變之前的展覽模式,打破古板,變得有靈動性。這次展覽的作品有雕塑、繪畫、裝置藝術、詩、紀錄片、甚至是野生救援的公益廣告。比如參展藝術家王魯炎的作品《網》(右圖),一張巨大的倒置的網覆蓋了摩納哥海洋博物館的榮譽廳。遊客們置身其中,通過這張網去觀看其他的藝術作品,體會被束縛的恐懼和絕望。行為藝術家翁奮的視頻作品展示的是赤裸的人與兇猛的鯊魚共處一個空間,體現的是既危險又親密的關係。海洋博物館裏陳列著大量的標本、模型和科學的數據,這些從生物學的角度解讀了鯊魚在地球上存在的現狀和意義。而藝術品的力量在於其中有藝術家和觀眾的想像力和分析,在於感受和思考。”
“這次參展的全部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大部分還是青年藝術家。他們需要展示的平臺,同時也因為這次展覽的公益性,更願意貢獻作品,而且全部作品都是特意為此次展覽而做。人們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找像曾梵志這樣更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其實,這次展覽並不是要選出最優秀的藝術作品,而是要找到能夠跟主辦方一起做下去的藝術家,通過他們再去影響到其他藝術家。”
展覽的第一站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收藏品和一流的科學實驗室。“每年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參觀,多達700萬人。我們的展覽會持續半年之久,其影響力是可以想見的。”黃篤對此次展覽的期望不止于參觀的人數,他説:“在這些遊客中,有20%-30%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這對於教育和未來的發展會有深刻的影響。我明白藝術的作用是有限的,藝術不能解決問題。但至少,作為一個表達的窗口,觀眾的心裏會有所感觸。興許這次行動就影響到了一些孩子,他們將來有可能就是環保主義者,政治領袖,那將意義重大。”
“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通過藝術來干預社會、影響人。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