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在4月19日到8月3日期間將舉行德國藝術家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 )(1941–2010)的首個回顧展,題為“不在場:西格瑪·波爾克1963-2010”。波爾克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上世紀60年代“資本現實主義運動”的發起人之一,被公認為是二戰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玩世不恭且充滿才智,善於把握藝術媒介的特質,並在藝術中進行了新的探索與嘗試。
西格瑪·波爾克 《馬鈴薯之屋》 1967年
在1967年西格瑪·波爾克製作了一個“馬鈴薯之屋”(Kartoffelhaus Der Alte Fritz )。這件作品的結構很簡單,由三面墻和一個屋頂組成,整體用刷上綠漆的木條形成的網格構成。藝術家將很多馬鈴薯放在木條的交叉處,意在加固這一建築。在這件作品中波爾克不僅構造了一間房屋,更是構建了一種生態,在看到作品的那一刻起人們就再也難以忘懷那一顆顆馬鈴薯所散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仿佛是為了挪諭極簡主義所崇尚的精確性,波爾克在這件作品中用到了那一顆顆大小不一和形狀各異的馬鈴薯,就好像是在一件極簡主義的作品上故意胡亂塗抹了幾筆,從而打破了原有的秩序與理性。這正是他對於當時藝術家追捧極簡主義和結構主義等流行的當代藝術的批判和反思。
馬鈴薯對於戰後時期的德國人來説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因此藝術家波爾克對於馬鈴薯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他的多件綜合材料作品中都用到了馬鈴薯。本次回顧展展出了三件相關作品。展覽將持續到8月,而這些塊莖作物的保質期只有將近一個月。這些馬鈴薯會發芽嗎?會枯萎嗎?會腐爛嗎?這些問題還有待解決,因此這對於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來説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館長助理馬格納斯·謝弗(Magnus Schaefer )説美術館已經制定了相關方案來保存展覽中用到的馬鈴薯。在美術館館長的指導下,其助理將會負責監管作品中馬鈴薯的情況。2008年《馬鈴薯之屋》在洛杉磯美術館(LACMA )展出的時候,當時的策展人就對作品中的馬鈴薯能保存多久進行了實驗,得出的結論是4到6周就會開始腐爛。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正是基於這一結論對展品制定了保存方案。
西格瑪·波爾克 《馬鈴薯之圖》 1966-70
美術館將有專人負責每天檢查作品中馬鈴薯的狀態。謝弗解釋道:“這件作品的理念是允許馬鈴薯發芽的,如果開始腐爛時,則需要更換下來。”替換上的馬鈴薯不需要清洗或是做任何特殊處理,藝術家想要的就是馬鈴薯最原始的效果。而替換的唯一標準就是要長得像作品最開始使用的那些馬鈴薯。對馬鈴薯的維護和替換符合藝術家波爾克在創作這件作品時所要表達的戲謔,詼諧和實驗性的思想。
《一個馬鈴薯圍著另一個馬鈴薯旋轉》西格瑪·波爾克 《馬鈴薯之屋》 1967年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另一件作品是一件偽科學裝置作品,名為《一個馬鈴薯圍著另一個馬鈴薯旋轉》(Apparat, mit dem eine Kartoffel eine andere umkreisen kann),1969。藝術家將一台小發動機裝在了一張木質椅子的座位下面,由一條鐵絲從發動機上垂下,末端吊著一個馬鈴薯,在發動機運作時就會旋轉。另一個馬鈴薯放在這一馬鈴薯正下方的地面上,所以“一個馬鈴薯可以圍著另一個馬鈴薯旋轉”。這件作品受到了兩件裝置藝術作品的影響,一件是杜尚在1913年的作品《自行車輪》,另一件是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有蓄電池的桌子》。波爾克這件原始的機械裝置是對杜尚現成品藝術的致敬,也表現了他對於空間移動和太空旅行的好奇與探索。
正如波爾克的摯友,心理學家及出版人弗裏德里希·沃爾弗拉姆·霍伊巴赫(Friedrich Wolfram Heubach)在一篇1976 年關於這位藝術家的論文中寫道的“如果要用一種物品來代表藝術家的一切特性,即創新的熱情、創造力、自發性、生産力以及完全出於自我的創作等等,那麼非馬鈴薯莫屬”。在任何環境下馬鈴薯都可以完全自發地生根發芽,這正是一位藝術家應該具有的品質。毫無疑問,西格瑪爾·波爾克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以一種無窮無盡的創造力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即幽默風趣又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編譯/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