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軍械庫藝博會:中國當代藝術的又一次轉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12 19:46: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軍械庫焦點:中國”現場

剛剛結束的軍械庫藝博會上,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策劃的“軍械庫焦點:中國”(“Armory Focus: China”)為觀眾呈現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備受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説,它顛覆了國際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舊有觀念,為國際藏家和觀眾提供了一個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視角。

本文邀請了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展覽與銷售的全球線上平臺artshare.com網站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andre Errera來分享他關於今年軍械庫藝博會的看法。

近期的兩個展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在”(Ink Art:Past as Presentin Contemporary China)和邁阿密魯貝爾夫婦收藏展《中華廿八人》已然為美國公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視角。因此,美國觀眾對此次“軍械庫焦點:中國”亦報以厚望。如果説前兩個大展只是在內容上的初露端倪,那麼軍械庫藝博會則是對市場銷售的首次嘗試,本次中國區共有十七家畫廊和30位藝術家前來參展。


趙趙作品 2013

此次入選的畫廊包括了許多從未參加過海外展覽的機構,這個大膽的舉動得到了許多經銷商的支援,並最終獲得了成功。本屆策展團隊想要推動美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了解,打破他們還局限在對活躍于七八十年代的藝術家、如曾梵志這種常在拍賣新聞裏見聞的幾個名字的認識。此次“軍械庫焦點:中國”主要聚焦于文革之後的新一代藝術家,但也有一例外:香港10號讚善裏畫廊( 10 Chancery Lane)選擇把重點放在中國第一批當代藝術家,黃銳和王克平等人身上。這實際上是一個有趣的決定,由於它的存在,使得整個展覽構成了一個更趨完善的歷史語境:既包括了早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又呈現了新時期年輕一代藝術家的變革和現狀。

此次展覽的最大缺點就是展位太小。中國藝術家善於用大尺寸格式來表達自己,但畫廊沒有更多的選擇,只能展出一些相對較小的作品。當然,也有一些尺幅稍大的作品,如當代唐人藝術中心(Tang Contemporary)展出的徐渠的迷宮繪畫,趙趙在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展出的雕塑作品和徐震的裝置等。


站台中國展位現場

    與出現在其他博覽會上的新興熱門畫廊相比,中國畫廊傾向於展示更多數量及藝術家的作品,而非僅僅做一兩件作品的宣傳。參展畫廊站台中國(Platform China)則大膽佈局,獨具創意的把展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固定展區,另一部分改造成一個項目空間做主題展,每天更換新的作品進行展示。


站台中國主題展空間

另一個讓人感到遺憾的現象是,本次展覽中很多優秀的年輕藝術家並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展商更傾向於展示架上油畫,而避開裝置或者影像作品。當然,這是在博覽會上不可避免的情況,畢竟,展商要為自己的成本打算盤,銷售是很重要的一環。

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會存有疑問——美國的收藏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展區的?對於他們大多數人來説,“軍械庫焦點:中國”令他們第一次接觸到那些過去聞所未聞的藝術家。檢驗藏家滿意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博覽會的銷售情況,整體來説本次博覽會的銷售業績是非常好的,一些畫廊的作品很快就售罄了。


空間站帶來的雙飛藝術小組作品

“驚喜”是這次展覽中藏家們最常提及的評價,擁擠的展覽現場就是美國觀眾對此次展覽最好的反應。畢竟,這次博覽會的終極目標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雖然“軍械庫焦點:中國”的參展作品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中國優秀藝術家的水準,但它的成功在於它拓展了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認識的廣度,讓國際藏家嗅到了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氣息。在相關的中國當代藝術座談會上,資助人鄭志剛(Adrian Cheng)先生也認為這一點尤為重要。

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在於“軍械庫焦點:中國”所引發的興趣是會持續升溫還是將逐漸淡化消失,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畫廊的後期跟進,以及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們在未來博覽會上的表現。因而,我們將密切關注即將於5月14日在香港開幕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摘自:BlouinArtinfo,編譯/付朗 臧玥)

原文連結:http://www.blouinartinfo.com/news/story/1014433/armory-focus-china-the-verdict


梁碩作品


陸平原 《奶奶去哪》 2014 視頻


陳海燕 《雞系列》 2011


北京藝門畫廊展位


趙要 《很有想法的繪畫—305》


徐震作品 裝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