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英國博物館何以走向世界:網路是捷徑之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8 12:48:04 | 文章來源: 《瞭望東方週刊》

        怎樣應對經費短缺
       對於麥格雷戈來説,面對文物的國外追訴,可以用法律來遮掩,將問題全推給英國政府。可有關英國政府削減經費的問題,他就不得不獨自面對了。
        麥格雷戈算得上是一位勤儉持家的高手。上任伊始,他接手的就是一個每年有500萬英鎊赤字的爛攤子。因此這位學院派的資深研究人員不得不使出一些“外交手腕”—雖然他本人不喜歡這樣的説法—為博物館的生存發展四處化緣拉贊助,讓博物館適應在全球經濟危機下的艱難歲月。
        博物館在前幾年還是過了一段好日子。當時鋻於商業化的侵襲,英國人越來越願意出入于牛津街商業區或者哈羅茲百貨商場這些物欲橫流的地方。為了反低俗,英國政府撥出大筆資金給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讓其進行文化教育建設。於是乎,大英博物館開始門迎四海、泰特當代藝術館雄踞泰晤士河南岸,大英圖書館新樓拔地而起。
         對博物館等機構而言,英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扮演著“發動機”和“財神爺”的角色,撒下大筆英鎊。這不但幫助文化機構組織舉辦大量活動,而且也讓這些機構的員工享受著與公務員類似的薪酬。在政府撥款的羽翼下,英國的文化機構迎來了黃金髮展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結束了這段好時光。危機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財政赤字。根據政府通過的財政年度預算案裏,博物館、畫廊和歷史遺産等文化方面的支出在總體預算中所佔的比例約為1%,比往年有所下降。政府為了削減公共開支,狠狠一刀砍到博物館的頭上。
        麥格雷戈也有應對辦法,他曾經糾集了泰特藝術館館長塞爾塔、國家劇院院長海特納爾等一幫英國文化界響噹噹的大人物,舉著“要舍得給文化花錢!”等標語牌,像討薪民工一樣委屈地並排坐在大英博物館的臺階上。他還誘惑政府,稱“給博物館等文化領域不是賠本買賣,每投入1英鎊能創造出2英鎊的産出”。
        金融危機把博物館“飯來張口”的日子變成了明日黃花,館長們不得不斯文掃地向政府伸手要錢,同時也不得不另想辦法。這些整天和故紙堆打交道的聰明大腦開始搞起了經營,目前商業經營性收入在英國各個博物館收入中所佔比例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當然,英國博物館並不會把房子租出去搞什麼樓堂館所,頂多是儘量掙點不帶煙火味的“文化錢”。
        博物館的經營性活動慢慢成為獲取博物館運營資金的最有效渠道。在免費開放的形式下,英國博物館的經營性活動中,以博物館的文化産品經營和臨時展覽的門票收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前者如博物館開發的各類紀念品,在每個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裏,從幾十便士的活頁紙、明信片到上千英鎊的文物仿製品陳列得琳瑯滿目,這些基於本館的性質、特點和藏品而開發出的紀念品極具特色,每一個參觀者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紀念品。
        大多數博物館提供餐飲服務,為觀眾提供休息、飲用咖啡、茶等飲料和食品。
        以麥格雷戈為代表的博物館掌門人籌集資金經驗豐富,在伸手向政府要錢的同時,也沒忘記零敲碎打的小錢來源。博物館的門口,往往擺著好幾個捐助箱。博物館免票,但擺個箱子讓願者上鉤是很重要的一環。從箱子上的標示也能看得出博物館國際化的一面,用了好幾種語言勸人慷慨解囊,而且不管是英鎊、美元、歐元還是日元、人民幣,統統來者不拒—如果加一個匯率表,就有點換匯商店的味道了。不管怎麼説,這些遍佈全球的幣種,起碼也反映了博物館走向世界的步伐。
        新出路:國際化與特展
        博物館走向世界,並不僅僅是擺著捐款箱的入口這一條路,網路也是捷徑。2013年大英博物館網站的使用流量增加了47%,達到1950萬次訪問。對此,麥格雷戈頗為自豪,他説:“在博物館展覽,在全國、國際上借出及巡迴展覽,在大螢幕上和在網上觀看,顯示這個確實充滿活力的收藏是屬於全球公民的,也為他們所用。”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在博物館網站上瀏覽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但凡有機會都要走到櫥窗前,一睹文物的真容,也就是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大英博物館連續多年成為英國最熱門的旅遊景點—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名叫大英博物館,但蜂擁而至的人中沒有幾個是來看英國文物的,他們都是想到這個文明的殿堂來認識世界。
        總體而言,英國的各個博物館很好地發揮了認知窗口的作用。除了大英博物館外,英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五強中,其他四個席位也都被博物館包攬。泰特現代美術館、國家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均是遊客青睞之地,這些博物館的魅力和它們的館藏一樣,魅力經久不衰。
        英國旅遊局的統計顯示,2013年海外遊客來英國旅行的次數超過3000萬人次,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行程都包括造訪博物館和畫廊等英國文化機構。英格蘭旅遊局的執行總監桑蒂·道説,“我們擁有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這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由於有龐大的參觀人數作保證,英國的博物館也經常策劃一些專題性的特展。這些特展一方面可獲得社會贊助,另一方面可靠出售門票取得收入。比如,大英博物館這兩年陸續舉辦過“埃及亡靈書”、“阿富汗文物”、“印度之夏”“龐貝古城”等特展,均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其中,“龐貝古城”在6個月的展期中賣出了47.1萬張票,成為大英博物館歷史上第三大最受歡迎的展覽。最受歡迎展覽的頭兩位分別是1972年吸引了160萬參觀人次的“圖坦卡門”,以及2007年吸引了85萬人次參觀的“中國兵馬俑”。
        除了展現宏觀歷史的特展外,大英博物館也舉辦一些“小切口”的國際特展,比如2013年年底就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近代日本情色畫展,展示了150件日本情色藝術品,堪稱該博物館歷史上一次大膽的展覽。
        麥格雷戈表示,“‘性’在日本文化中有兩面,一面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但另一面卻又非常不同。”展覽以春宮圖的形式,展現出“性”在日本及歐洲的差異。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春宮圖頗類似當代日本卡通,且鮮有圖片是完全裸體的。雖如此,博物館還是規定了只有16歲以上人士才能參觀。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