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博物館玩轉3D:盧浮宮將藏品搬到網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05 11:16:40 | 文章來源: 南京日報

3D掃描、3D列印、數字化3D等應用方式正逐漸進入文化領域。在國外,很多博物館開發並利用3D技術,為遊客提供更逼真的參觀體驗。

隨著網路3D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建立了3D虛擬展館。

法國羅浮宮是第一家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路的博物館。早在2004年,羅浮宮就把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放到改造後的網站上,並提供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4種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用戶只需進入羅浮宮的官方網頁,便能在家裏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

新加坡Visual Factory公司旗下的Cyber museum平臺是專門針對博物館建立的一個國際性3D互動虛擬博物館平臺。該公司與新加坡國家遺産文物局合作,為亞洲文明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等6家文博機構創建了整套的3D虛擬線上展廳,世界各地的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參觀新加坡的知名博物館。

參觀者不僅能用欣賞圖片的方式逛博物館,還能像玩網路遊戲一樣,選擇一個代表自己的虛擬角色,輕擊鍵盤或滑鼠在“館”內行走,仿佛置身於真實的博物館裏。更為貼心的是,參觀者並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遊覽,通過選擇與其他用戶線上聊天等功能,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可以一起暢遊這個虛擬世界。

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博物館中的藏品大多“只能看不能摸”,而互動式3D技術或許能彌補這一遺憾。

英國倫敦皮特裏埃及文物博物館在創建藏品的3D影像和開發互動式3D技術上走在前列。為吸引遊客、增強遊客的體驗度,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借助3D鐳射掃描技術,製作出高品質的3D藏品影像。博物館還將3D影像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與動作識別技術相結合,力圖讓遊客實現“不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雙重體驗。

如果遊客還是覺得不過癮,一定要切身感受藏品的觸感、重量和輪廓,那麼正在建設中的英國化石標本3D數據庫值得期待。據介紹,英國地質調查局目前正與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康橋塞奇威克博物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展開闔作,開發化石標本線上3D數據庫,涵蓋了英國所有文博機構的化石標本。

今年8月,該數據庫已部分上線。等到完全建成時,約2.1萬個標本都將配有高品質的3D圖像和可隨意旋轉的3D模型,參觀者可以在互動式界面下對模型進行旋轉、放大和下載。只要有一台3D印表機,一個立體的三葉蟲標本實物會立刻呈現在遊客面前。

經過7年多的研發,日前,荷蘭梵·高博物館與富士膠片公司聯合開發出一項能精確複製畫作的3D技術——浮雕體層攝影術。這項技術由3D畫作掃描技術與專業的高解析度印刷術結合而成,被複製的畫作被稱為“活現”。在梵·高博物館和富士膠片公司雙方專家的密切監測下,複製品的尺寸、色彩、亮度和質地都被盡可能精確地再現,以達到與原作無限接近的品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