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與名畫名館親密接觸 “無墻的博物館”正待實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6 17:09:30 | 文章來源: 資訊時報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3D實景截圖


  谷歌“藝術計劃”的網頁簡潔


  70億像素放大圖片後可以看清畫布上每一個筆觸

坐在家中輕點滑鼠,就能身臨其境地欣賞世界著名博物館與美術館的館藏,甚至看清名畫的每一個細部?自從去年2月谷歌“藝術計劃”(Art Project)推出以來,這樣的場景就不再是想像了。這項計劃首批與全球17家知名美術館和博物館合作,將超過1000件藝術作品的高清圖像搬上網際網路。近日,谷歌宣佈該項計劃升級,至今已與40多個國家的151家藝術機構簽約,將數萬件藝術品上傳網上,最新加入的有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西班牙畢爾巴鄂藝術博物館、美國白宮等。

谷歌“藝術計劃”,虛擬博物館……近年來網際網路與藝術的種種聯姻顯示,科技正在改變傳統的藝術傳播方式。

將藝術作品掃描上網的工作很多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早就在做了,谷歌“藝術計劃”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它與眾不同的“3D實景瀏覽”和“放大”所帶來的非一般體驗。

與名畫名館親密接觸

谷歌“藝術計劃”的網頁簡潔,任選一家美術館,點擊“虛擬瀏覽”,即可直接打開。“3D實景瀏覽” 脫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技術,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虛擬場景是用特別設計的街景全景拍攝“小推車”拍下特選展覽廳內部的360度圖像,參觀者可通過網際網路暢順地瀏覽館內的任何一個展廳,效果逼真。

網頁上展示的作品圖片都採用了超高的解析度,其中作為各個美術館“鎮館之寶”的珍品還獲得特別待遇:它們借助了谷歌最先進的Giga Pixel技術,拍攝精度達70億像素。

70億像素是什麼概念?它意味著過去需要在隔著玻璃或柵欄才能觀看的名畫,將可以在網上清晰呈現每一處細節,被放大後,甚至連畫面留白處的畫布紋路都清晰可見。比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布魯蓋爾作品《收割機》,只有通過高清圖片,你才能看到在畫面深處裸泳的人身旁,畫家還描繪出了水面上細微的波紋;馬奈的《溫室》中,可以看到女人身後的菖蒲叢中被畫家佈滿了橙色粉狀的小點;梵谷的名作《臥室》,可看清畫作的每一個細部,包括《臥室》畫面中的5個鏡框所裝裱的畫作。

谷歌“藝術計劃”在供網友瀏覽的同時還提供藝術作品的相關資料,碰上喜歡的作品可添加至“個人收藏”中反覆欣賞,同時支援評論與多種方式的共用。《紐約時報》有評論稱,“如果你為藝術癡迷,那麼谷歌這個項目可能"改變你的生活",因為它讓你和每一幅經典傑作進行最親密的接觸。”

歡呼與爭議並行

谷歌“藝術計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藝術計劃”是谷歌員工在業餘時間的“興趣之作”。谷歌針對內部員工有一項名為“80/20”的計劃,即允許員工在上班時間擁有20%自由支配時間,用於構思和開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谷歌郵箱”(Gmail)和“谷歌新聞頻道”(Google News)都是源自這個計劃,而“藝術計劃”就是由一群愛好藝術的谷歌工程師發起,進而發展成為全球性合作項目。

谷歌“藝術計劃”負責人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指出,"藝術計劃"正在逐步全球化,這要歸功於我們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合作夥伴。”4月3日,谷歌公佈了新一輪將加入這一藝術項目的博物館名單,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134家博物館將參與其中,包括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新德里現代藝術國家畫廊、白宮、以色列博物館等。4月4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發表聲明説,白宮已啟動與谷歌“藝術計劃”合作的“線上遊白宮”,公眾可以對白宮13個公共房間進行360度觀光,了解其中上百件藝術品的歷史和細節。4月11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18件珍貴典藏也進入了“藝術計劃”網路平臺。

谷歌“藝術計劃”目前被公認為在藝術傳播革新方面邁得最大的一步,谷歌工程副總裁納爾遜·馬托斯(Nelson Mattos)強調,“Google一直致力於將人類所有類型的文化以線上的方式呈現,以便人們能夠便利地進行訪問。"藝術計劃"很明確地展示了網際網路是如何幫助我們傳播知識和文化的。”但這種改變在獲得歡呼的同時也伴隨著憂慮和爭議,引發了關於交互方式、文化傳播以及版權保護等多方面的爭議。

在一些評論者看來,這一計劃營造了一種新的體驗虛擬參觀博物館,改變藝術欣賞的固有規則。問題是,如果年輕用戶真的接受並習慣於在網上提供的藝術品展覽,還會去傳統博物館欣賞藝術品嗎?這是在鼓勵人們走進博物館還是勸阻人們進入博物館?谷歌的“數字圖書館”計劃曾引發一系列關於著作權保護的爭議,而同樣以掃描上傳為技術手段的“藝術計劃”又該如何保障版權、確保精細掃描的數字畫作不被複製濫用?這樣的顧慮也使得目前“藝術計劃”展品數量尤其是名作數量不多,收集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更是捉襟見肘,即便是加盟的藝術機構,對於“計劃”也有所保留,目前提供的展品僅為館藏的一部分。

“無墻的博物館”正待實現

“無墻的博物館”自上世紀60年代被提出以來,今天終於在世界多國藝術收藏機構成功應驗。隨著網路影響力不斷擴大,眾多博物館、美術館紛紛與知名網路平臺合作,借其資源共用的特性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和推廣藝術,以資訊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虛擬博物館成為了傳統博物館的延伸和補充。

1995年盧浮宮是第一個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路的博物館,從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間,盧浮宮網站不斷與先進技術合作,又曾率先推出過“虛擬參觀”項目,瀏覽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職業需要訂制個性化界面,以及獲取所有藏品的詳細講解和參觀博物館的個人路線。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盧浮宮網站的訪問人數也持續上升,前幾年已經和實際進盧浮宮參觀的遊客人數持平。

2011年,法國凡爾賽宮宣佈與維基百科合作,一名“維基百科人”入駐凡爾賽宮,與其工作人員一起推進文字、圖像、視頻等資料的網路推廣。全球多個擁有豐富藝術藏品的著名博物館如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德國聯邦資料館及荷蘭多家博物館都與維基百科進行了類似合作。

目前在國內,開發虛擬數字平臺的藝術機構已不少,如故宮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數字故宮”的構想,包括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在內的美術館都可供線上瀏覽,如為今日美術館打造虛擬展廳的“數字美術館”提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動的永不落幕的美術館”。

對於虛擬展館的發展,樂觀的看法認為,它們不僅能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也能為實體館帶來更多潛在的遊客群。同時也有質疑,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實現數字化和網路展覽的形式,對公眾來講,是更接近了藝術還是遠離了藝術?在虛擬的世界裏將如何實施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教育和公共性?這將是“無墻的博物館”要面臨的下一個問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