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羅馬文化遺産:海潮漫過威尼斯廣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0 17:25:40 | 文章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羅馬古文化遺産

羅馬古文化遺産

古羅馬雕塑

 古羅馬雕塑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但是作為來自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訪問者,我常常在異域文化遺産面前感到汗顏。我們曾經擁有很多財富,但我們並沒有珍惜並保留下來。

海潮漫過威尼斯廣場

羅馬整座城市如同被精心雕琢一樣。窗戶的四週、建築的外墻角、外墻等等,你都可發現上華麗繁複的雕花、甚至是雕塑人像,尋找建築上的小天使是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我們一路驅車駛向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廣場的正面的巴洛克式建築是羅馬市政廳,左右兩側分別是:卡比多裏諾博物館和康塞瓦托裏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術館。

花時25年建造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正面的16根排列整齊的柱形使得它成為了廣場上最為醒目的建築。在建築的最高處--柱形的頂端,你或許可以坐下,喝一杯咖啡,然後鳥瞰全城,大大小小的建築、閃閃爍爍的河道、還有街上走動的人群,讓人感覺置身畫中,不願抽離。在臺階的中央,是完成了義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的騎馬雕像。在腳邊配著長劍,手中提著韁繩,騎在一匹蓄勢待發的馬上。而走進紀念堂,借著昏暗的燈光,穿過一道道拱形的門柱,望著兩邊的尊尊頭像,那些歷史人物昔日意氣風發的形象躍然浮現在眼前,敘述著一整段民族、國家的歷史。

據説威尼斯廣場每年都會被幾次被海潮漫過的時候,我常常想像那令人驚訝的場景。陸地上的建築被倒影在水面上,隨著波動的水面而反射出粼粼的光線。我希望有幸可以看一看那一番別樣的景色。如果説在羅馬城2000多年的建築群裏,這只有100多年曆史的威尼斯廣場不足一談。那我覺得未必如此,地理位置使得它有著不可言喻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築那麼簡單,它還無聲地記錄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巔峰時期的過程——記錄了這片充滿人文氣息的土地的過去和統一。

我想,建築頂端的勝利女神和和平天使也在記錄著眼下發生的將會被成為歷史的現在吧。

雖然羅馬帝國已經逝去,但是從建築中不難看出曾經的輝煌。都説羅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2000多年的歷史沉澱得以保存這與政府的意識、人民的意識分不開。早在西元五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就頒布了羅馬城文物保護的法令。對於那些本應保護的文物、建築的官員,輕則罰以五十斤黃金,重則懲以笞刑,還要斷其雙手,以懲罰褻瀆之罪。

試想,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的羅馬皇帝、羅馬人民就能有如此的文化保護意識,也不難怪“永恒之城”得以歷史得以延續至今。然後,在20世紀義大利法西斯的黨魁貝尼托·墨索裏尼自詡為古羅馬的繼承人,拆除了大量位於羅馬城的大量的中世紀建築,為原本已成型的羅馬城在經歷了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古典時代之後積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憾。

走進羅馬的老城區,你鮮少可以發現與城市的整體風格不相協調統一的新建築。因為在這裡,新建築的建造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過程,大多數的古建築都是按照原貌進行修復。不論文物建築還是歷史片區,“點”與“面”的結合的保護造就了如今義大利人為之所驕傲的羅馬城。

而在中國,重視單個文物建築的整體情況使得整座文化城市失去了原先歷史的原貌。著重關注幾個有代表意義的古寺、建築,點狀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忽視了整體的歷史文物保護使得很多的文化遺産得不到妥善的保護。

古羅馬鬥獸場的歷史張力

在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佇立著一座圓形的建築--古羅馬鬥獸場——整個羅馬帝國的象徵。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之後鬥獸場似乎只剩下了斷壁殘垣,但是置身其中的我才切身感受到了歷史的張力。

從遙遠的地方望去,天空中漂浮的白雲增加了這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建築的變遷意味。全部由大理石包裹的四層建築如今顯得殘破不堪,隨處可見的孔洞和裂痕像一個個印記那樣敲打在墻上。遊客的入口處是一層斷面,外墻到內墻的結構在這裡被清晰的展現出來。門洞的頂部與地面的距離非常遠,人站在其中顯得十分渺小。入口處不遠處,威嚴站立的是工作人員扮演的角鬥士。黝黑的健康膚色的角鬥士帶著金色護面、帶有刷飾的頭盔、金色護胸盔甲和黑色皮質下襬。紅色的披風給他增加了幾分威武不屈的氣質。

如今踏入角鬥場,繞著環形的圈廊一圈一圈走,我聽著自己的腳步聲,感覺像是踏著歷史的年輪。角鬥場從一層到三層分別採用了三種不同的希臘經典柱體——多立克柱式、典雅的愛奧尼亞柱式和雕飾精緻的科林斯柱式,第四層則為偏倚的半柱式圍墻。僅用8年就完工,也被稱為奇跡。

一次大火、兩次地震、疏于保護,直到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自此,命運多舛的角鬥場被良好地保護起來。直到如今,我們從廢墟中讀到是一個轉盛至衰的帝國,是歷經了一個個春秋的時代變遷。它雖然殘破,但是恢弘。它既沒有被修繕也沒有被拆毀。作為遊客,這就是我想要的,因為當我踏進鬥獸場的那一刻,我就成了這20多個世紀的見證者。

18世紀的中後期,在無數文人的努力下,羅馬城建立起了現代的保護理念。第一次的現代修復是在羅馬遭受了三場地震之後,鬥獸場産生了嚴重的傾斜,支撐也處於瀕臨斷裂的狀態。在當時義大利和國外選取的頂尖的藝術家組成了聖盧卡學院,專注于義大利遺産的保護和修復。他們將保護和修復最小的碎塊作為目標。儘管當時有人質疑那突兀扶墻破壞了其原生的美感,併為修補方案爭論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今看到的修補方案極具意識的保護了歷史的完整性。在外環的東端,你便可以見到當時部分被填補的門洞還有斜體的扶墻。門洞上岌岌可危的石磚,整面墻似乎要瞬間倒塌。修補工程將歷史的那一瞬間凝固在了遊客的眼前。

而角鬥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現代修復則受到了法國人“完形”修復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復了原有的建築,但由於造價等原因採用的不同的材質。如今沿著外墻,材質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除了外墻部分,在角鬥場的中間有一條外加的長廊,為了讓遊客更加清晰的看清角鬥場的全貌。分離的結構使得它在不破壞古建築的同時,還可以在必要時拆除。

反觀國內,那些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築被一次又一次地剝奪生存的權利。武漢的葉挺24師師部舊址、杭州的明清時浙江省最高官府巡撫都察院所在地、天津的歷史名街——五大道,內的歷史建築等等。僅僅在武漢,在近二十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被拆毀的歷史建築就有上百處之多。這無不讓人痛心疾首。除了通過立法來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