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中國館落選金獅獎 評委稱"中國味"不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8 10:53:39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德國館大廳中央的《恐懼的教堂》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6月4日(當地時間)拉開帷幕。開幕當天,評審團公佈本屆雙年展金獅獎歸屬,最佳國家館金獅獎花落德國館,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由美國藝術家克裏斯蒂安-馬克雷獲得。

最佳國家館致敬去世藝術家

早在今年5月,中國館策展人彭鋒在發佈會上曾戲言稱,此次中國館也有實力問鼎最佳國家館金獅獎。不過,結果證明中國“味道”還不能足以吸引評審團,藝術界更青睞的還是具有國際視野及具有震撼性的藝術。最終,評審團將最佳國家館金獅獎頒給了德國館,其代表藝術家是克裏斯托弗-施林格賽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作為此屆評審團評委之一的盧迎華指出,看了德國館以後非常感動。

據悉,在確定克裏斯托弗-施林格賽夫參展後,藝術家本人卻因癌症于去年去世。為此,此次最佳國家館金獅獎的評選也成了對藝術家的一份致敬。在此次德國館中,大廳中佈置了克裏斯托弗的作品《恐懼的教堂》。觀眾可以通過這一作品看到,克裏斯托弗公開地描繪了他的疾病以及對生命、苦難、死亡這一迴圈的檢驗。

馬克雷憑藉《時鐘》獲藝術家獎

除了最佳國家館外,此次各類單項金獅獎也頒出。其中,克裏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憑藉作品《時鐘》(The Clock)獲得了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最具潛力藝術新人銀獅獎給了哈龍-米爾扎(Haroon Mirza);而終身成就金獅獎已于5月上旬頒發給了弗朗茨-魏斯特(Franz West)以及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

在各類獎項中,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的頒發也引來一片讚譽。馬克雷喜歡在創作中探究聲音、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聯繫,而此次獲獎作品《時鐘》馬克雷將作品長度設定為24小時,將從各種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收集的關於時鐘和手錶的剪輯片段都拼接在了一起,以此顯示時間與真實時間的一致。

前沿反饋

《時鐘》敲響中國反思

中國國家館也在潘公凱、蔡志松等五位藝術家所呈現的中國花、香、酒、藥、茶五種氣味中開館。不過,馬克雷的獲獎也讓不少中國藝術家反思了目前國內藝術圈“拔苗助長”的現象。藝術家陳劭雄看了威尼斯雙年展後,稱很遺憾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圈對年輕藝術家拔苗助長,而中年藝術家又未老先衰。《時鐘》的作者馬克雷1955年出生,但看起來仍然活躍,沒有中國這個年齡段藝術家的那些自滿和功成名就的幻覺。對此,藝術評論家王春辰告訴記者,由於國內藝術圈過度商業化,藝術家創作藝術是為了商業,一旦獲得成功便將這些符號性的東西固定下來,失去了後續創作動力。事實上,國外藝術界商業氛圍也很強,但類似馬克雷這類藝術家還是帶有一份責任,將藝術視為事業去做。

頒獎現場
頒獎現場

馬克雷的作品《時鐘》是一部片長24小時的錄影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