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德莫拉折桂2011年普裏茲克獎(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30 19:58:25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
 

美國時間28日,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的普裏茲克獎搬出了一年一度的建築師桂冠——授予來自葡萄牙的建築師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這是葡萄牙人第二次摘得這一獎項,前一位是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評委會稱:“在過去的三十年裏,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建造屬於我們時代的作品,同時,他的建築也承載了建築的傳統。”“他的建築有一種特殊的質感,可以同時容納看上去相反的特質——力量和謙遜、氣勢和微妙、大膽的公眾主導性和私密感。”艾德瓦爾多被稱為“新密斯主義者”,對於材料的超凡把控能力和對於場地與歷史的重視都貫穿在他的設計中。

實際上,這位58歲的建築家師出名門,他的老師就是首位獲得普裏茲克獎的葡萄牙人西扎。艾德瓦爾多曾經在西扎門下工作了5年,在2005年,他們倆還合作了倫敦蛇形畫廊的“夏亭”。而這幾年,蛇形畫廊的老闆帕倫博爵士一直是評委會的主席,去年普裏茲克的獲獎者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也曾主導設計“夏亭”。正式的授獎儀式將在華盛頓一幢知名的經典建築——安德魯·W。麥倫音樂廳中舉行,艾德瓦爾多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金和一枚銅質獎章。

葡萄牙的“新密斯主義者”

艾德瓦爾多於1952年生於葡萄牙的海港城市波爾圖。最初,他學習的是雕塑,不過最後轉向了建築。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就在西扎的事務所中兼職了5年。在服完兩年兵役之後,艾德瓦爾多贏得了波爾圖文化中心的設計競賽,就此開始獨立建築師的生涯。從1980年創立自己的工作室至今,艾德瓦爾多完成了超過60個項目,大多數作品都在他的祖國葡萄牙,還有一些散落在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和瑞士。其中包括私人住宅、劇場、商店、旅館、公寓、辦公樓、博物館、體育設施和地鐵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艾德瓦爾多常被稱為“新密斯主義者”,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艾德瓦爾多曾説:“我發現密斯(密斯·凡德羅,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提倡‘少就是多’)越來越使我著迷……有人僅僅將他看作極簡主義者。但是,他其實總是在古典主義和新造型主義之間搖擺……你只要記住他最後的建築作品IBM大廈,他鑿穿了地基來製作一扇巨大的門。另一方面,他來到巴塞羅那做了兩個場館,一個是抽象的、造型主義的,另一座則是完全古典的,遵循對角對稱原則。他在實驗,他已經如此摩登,他超越了他的時代。”

艾德瓦爾多自己承認受密斯的影響,他説:“與其追求風格而做得很糟糕,不如追求完美而缺少創意。”

雖然總是被稱作“新密斯主義者”,艾德瓦爾多卻總是在追求原創性。他對於材料的精細運用為其贏得了諸多讚譽,無論是花崗岩、木材、大理石、磚塊還是鋼材和混凝土,當然,值得一提的還有其對於色彩的出乎意料的運用。對此,艾德瓦爾多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説:“我避免使用那些瀕臨滅絕的、珍貴的樹種,我覺得我們在運用木材的時候應該保持謙遜和敬畏,並且之後重新種植。然而,我們必須使用它,因為這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材料之一。”在一個討論可持續建築的論壇上,艾德瓦爾多曾説:“對我,建築是全球性的。沒有什麼生態建築、智慧建築或者可持續建築——只有好的建築。我們必須考慮方方面面,包括能耗、資源、費用以及社會影響,我們必須一直關注每一點。”

以各種材料和自然相連

在艾德瓦爾多自己的作品中,樸素的外形和豐富的細節顯示出某種矛盾和對比。

他在葡萄牙布拉加設計的體育場曾舉辦了200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體育場的一端是富有戲劇性的採石場岩壁,另一端則是下方布拉加城的景色。2004年落成以後,收穫了極高的讚譽。當時的場地面對山體,艾德瓦爾多當場炸出了近150萬立方米的花崗岩,然後壓碎製成混凝土來建造體育館。這次精確的爆炸旨在體育館靠山的一面製造出了100英尺高的花崗岩立面,這個立面和體育館的一端相連。艾德瓦爾多認為這樣從自然中創造而最後又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作品才是好的建築。他自己曾説:“炸開山體,然後又用炸出來的岩石製作成混凝土,這就像是一齣戲劇。”而普裏茲克評委會這樣評價這一建築:“充滿肌肉感、紀念性,並且和它的背景不分你我。”

艾德瓦爾多也設計了大量的住宅,一座在Bom Jesus鎮上的住宅的混凝土外墻被認為“擁有不尋常的豐富性和細節”。由於建造房屋的場地位於一處可俯瞰小鎮的懸崖上,艾德瓦爾多決定不在山頂上建造一個大體量的住宅。相反,他選擇在五個遞進的平面上建造出整個形態,每一個平臺都有矮墻相連,而每個平臺上的建築功能也被劃分開來——最低的平面上種植著果樹,果樹上層是一座游泳池,第三層平臺上是主體房屋,而臥室則在第四個平面上,最高的那一層平面,我們種植了森林。”

然而,艾德瓦爾多所做的不僅有新的建築,對老建築的更新也有自己的一套。他對位於葡萄牙丘陵地帶的一座聖瑪麗亞修道院的翻新持續了整整8年時間,最終把歷經多個世紀的古老結構轉變成了一個國家旅店。當時,修道院的墻體有4英尺厚,于12世紀建造。而最後的改造使得整個空間保持了歷史的連續性,同時也介入了新的概念。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