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建築師Peter Zumthor | 彼得·卒姆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30 16:42:50 | 文章來源: iD公社

Peter Zumthor 的書《Thinking Architecture》

“當我思考建築的時候,圖像(image)就在我頭腦中出現,很多這些圖像與我的訓練和設計師工作相連。它們包含了我多年積累的關於建築的專業知識,它們中一些與我童年有關,那時我體驗建築但是不會去思考它。有時我幾乎都能感受到手中有一把把手,像勺子背部形狀的一片金屬。”

“像這樣的記憶(回憶小時候打開門把手進入阿姨的花園等)包含著我所知道的最深的建築體驗,它們是我作為建築師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的建築氛圍(atmosphere)和圖像(image)的資源庫。”

“我崇敬連接的藝術,工匠和工程師的技能,我被怎樣製作東西的知識所打動,這些是在人們能力的底部,我努力設計可以與這些知識相配的以及值得挑戰這種能力的建築。”

“建築有其自己的所在,它與生活有特殊的物理關係,我不認為它首先得是資訊或者符號,而是將進入和圍繞著它的生活的一個信封和背景,腳步走在地方上的韻律、專心工作和安靜睡覺的一個敏感的容器。”

“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中有一股力量,Edward Hopper 的畫似乎這樣表達,我們只能長時間的觀看它們才會發現它。”

“設計就是發明。當我還在藝術工藝學校的時候,我傾向於遵循這個原則,我們給每一個問題尋找一種新的解決方法,我們覺得先鋒是很重要的,不久我意識到大概只有極少數的建築學問題它的有效解決方法還沒有被找到。”

“當我在做一個設計的時候我讓自己被我記憶中的能與我探索的建築相聯繫的圖像(image)和心境(mood)所指引,大多數浮上腦海的圖像來自我主觀體驗而很少伴有記憶中的建築學評述。當我設計的時候我努力找出這些圖像的意義,而後我就會知道怎樣去創造有價值的視覺形式和氛圍(atomsphere)”

“我認為今天的建築需要反思它自身固有的任務和可能性,建築不是那些不屬於它本質的東西的載體和符號。在一個追崇非本質的社會,建築可以形成一種抵抗,對抗無謂的形式和意義,以自己的語言發聲。我相信建築的語言不是關於某一種風格的問題,每一個建築都是為特殊地點的特殊用處以及特殊的社會所建,我的建築努力去回答從這些簡單的事實中顯露出來的問題,盡可能地精確和批判。 ”

……

以上摘譯自“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Peter Zumthor 的書中每一句摘出來都可以是一句警句,因為他寫的非常精確而富有詩意,或許我們讀下來會感覺如同文學或者散文,它並沒有告訴我們一二三,也並沒有把我們引入一個理論的框架之中,而是非常平淡,但平淡並非如那些人生導師的名言警句那樣沒有內涵只有大道理,Peter Zumthor 的書中沒有大道理,而像是一位工匠大師將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探索用淺顯的語言表達而出,這樣的文章可以細讀深深的體會,也可以當作一種日常訓練不求甚解的讀,因為裏面能夠引起你共鳴的東西,而且這種基於自身體驗,基於敏銳感官的細膩經驗,專注于內在的質樸思想,與東方式的思維習慣很相容(我們前一篇文章也提到過)。或許你讀了它之後,並不會馬上覺得學到什麼,或者給自己帶來了怎樣大的轉變,而是當你放下書站起來朝周圍看的時候,你發現你身體的每一部分好像都能感知周圍的事物了,周圍的氛圍(atomsphere),就像每一寸皮膚都長了眼睛一樣,或許不會持久,但是這種感覺會沉澱,也許會成為你自己的“image”,這個 Peter Zumthor 談論最多的詞語。Peter Zumthor 的這些思想也許不能稱其為理論,如果將他與其他建築設計師相比較,或許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向內的探索,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一些啟發。

 

   上一頁   1   2   3   4   5   6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孟加拉裔美國藝術家Rina Banerjee將在倫敦首開個展
· 喬希芬克爾的瀕臨滅絕動物手工木製玩具
· 波士頓當代藝術館被稱為“過去十年最大的藝術新聞”
· 愛馬仕,路易威登以及知名設計師創作慈善聖誕樹
· 2010切爾西國際美術大賽時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