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Johan Lorbeer的行為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31 19:30:2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Johan Lorbeer 1950年出生於德國,畢業于紐倫堡藝術大學,目前主要生活和工作在柏林,是柏林藝術大學自由藝術系教授、藝術家。Lorbeer是當代西方著名行為藝術家,幾乎所有的重要展覽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他專注于通過藝術作品激發人們不平凡的內心感受,他的行為藝術是介於繪畫和表演之間的藝術形式,可以稱之為“極慢行為藝術”或者“活動的雕塑”,兼有繪畫、雕塑、裝置和行為藝術的藝術特點。他就像是站在時空之間的空隙裏,通過他的“反常”和“矛盾”顛覆著我們的空間經驗。他拓展了空間中位置的概念,把我們帶到一個使常態陌生化的超現實空間。

Lorbeer全身總是煥發著一股“輕”氣,一如他的行為藝術——輕飄飄地站在墻上。那是一種超脫的氣質和處事不驚的風度,一種隨時保持著上升並且靈感迸發的狀態。他是一位睿智和充滿激情的藝術家,用德語來形容是energievoll(充滿能量)。很難想像,這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藝術家,會有這樣的活力和生活狀態。有一次跟他聊到關於理想與心理狀態的話題,我問他:你覺得自己年輕嗎?他想都沒想:當然!一是覺得還有很多“理想”,總覺得有幹不完的事,生活有 “奔頭”。二是因為當老師,經常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就會忘了自己的年齡。判斷一個人年輕不年輕,主要是看他對世界的態度。是樂觀地往前看,還是沉浸在回憶裏,回憶多了,就説明不年輕了。跟他聊天永遠是輕鬆愉快的。

行為藝術

Lorbeer教授認為,行為藝術就像是沒有情節的戲劇,是把聲音、姿勢、動作、肢體、語言……進行肢解,以單獨和純粹的姿態進行呈現,這是材料感的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就像畫家用不同的顏料和畫布作為材料,雕塑家選擇了石頭、金屬或塑膠。行為藝術則運用了上述的形式作為創作材料,剝除了原來附加的內容和暗示進行重新組合或單獨呈現,並通過互動與現場感,以直接的方式使人們去發現和感受這些形式本身所承載的意義。

他的行為藝術作品經常把靠、站、坐或躺這些日常的姿態在空間中發展,通過特殊的裝置把這些姿態反常規地凝固在墻上,使這些被人們熟視乃至忽略的姿態讓人們在驚異中得以重新認識。評論家們稱之為高明的“騙術”,參觀的觀眾無不被現場活生生的“真實所見”蒙蔽,幾疑置身異度空間。而人們也樂於被蒙蔽,得到新奇的體驗。

Lorbeer最早接觸行為藝術,是在他作為紐倫堡藝術大學學生的時候,那時行為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德國還是很不常見的。有一次他看了英國著名行為藝術家Gilbert與George的展覽,當時兩位藝術家就站在展廳中間,他們的周圍則站滿了觀眾,而他們自始至終只是隨著音樂機械地反覆著同樣的動作。霎間他對藝術有了全新的體悟——原來藝術還可以這樣的,他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

當談到對待藝術的態度時, Lorbeer教授説,一個好的藝術家必須要經歷足夠多的事情和體驗各種感受,正如一個廚師,要燒出好的菜,先要自己嘗過百味,有了體味才有可能呈獻。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美國紐約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又輾轉在英國倫敦和印度新德里等地居住,這些異質文化的體驗及生活經歷對他後來藝術觀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他説,選擇藝術就是選擇了一條漫長的路,他當年也根本不知道這條路該怎樣往下走,甚至他父親當時非常反對他學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貧困的代名詞。而他堅持的原因,只是覺得這件事值得他去做。

藝術教學

Lorbeer教授同時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他的講課生動而有趣,隨時靈光閃現,引人入勝。關於教學,用他自己的話説:教師首先要博學,要見多識廣,就像一個指揮家,不需要他精通任何樂器,但是必須了解所有樂器,才能有層次地對整個樂章進行大局的把握,才能充分發揮每種樂器的音色。教學也是一樣,每個學生都像是不同的材料,要考慮充分挖掘、發揮每個學生的特性和潛力。這與藝術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其次,要會換位思考,就是走到學生的思維邏輯裏面,去理解他們的想法,理清他們思路的産生過程。這樣才能捕捉到各種可能性並且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入地思考。在他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具體的“好”與“正確”,他只把握一個大方向,至於怎麼走,是每位學生個人的事。他會留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讓學生自由施展。他強調每個學生“尋找自我”,在尋找的過程中去提升從而感受藝術的深沉,而他充當的則更是一個“啟發者”的角色。

中國文化和藝術

他對中國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他曾在2003年和2006年先後兩次受聘于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來到中國,每次中國之行都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談到中國他總是興致高昂。對於中國的美食他讚不絕口,相對於一個西方人來説,中國的家庭幾乎每天要去菜場買菜,這是不可思議的,從中可見美食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佔有的位置。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之迅速讓他非常吃驚,在中國的兩次授課經歷讓他深有體會:社會的開放包容程度和文化的多樣性,在短短三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當代藝術的活躍和在國際領域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他能切身體會的。他覺得,中國的藝術就像一鍋好湯,湯好料足,關鍵在於火候,火候到了,這鍋好湯必將濃香馥鬱。


Johan Lorbeer的行為藝術


Johan Lorbeer的行為藝術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榮寶齋畫院己醜金秋雅集及研討會舉行
· 上海中國畫院11月推出系列精彩展事
· 常州劉海粟美術館改造提升工程竣工
· 在昆明看全國美展
· 方增先:中國畫出問題,根源是畫家缺乏敬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