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館
在美國紐約第五大道1071號,矗立著一座白色圓形建築,它的外觀猶如一根寬寬的白色緞帶由北向南展開,繼而又從容地由低向高漫卷上去,宛如紐約中央公園東邊一座巨大的花壇。這裡就是聞名於世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催生明天藝術的殿堂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前身是早年位於紐約54街24號的“非物體繪畫博物館”,博物館原名稱中的“非物體”是強調館藏的現代派繪畫作品的抽象性。“明天的藝術”正是1939年該館館藏目錄的封面標題,標題昭示出這家博物館館藏作品的前衛風格。
這些現代派繪畫作品分別出自希拉·雷貝、俄國表現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康丁斯基、俄國超現實主義畫家馬克·夏卡爾等多位現代派畫家之手。雖然這些畫家的創作天才在今天為世人仰慕,但在當年,他們的作品還鮮為大眾甚至繪畫界所接受。因此,“明天的藝術”作為館藏目錄的封面標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一方面它暗示著現代派作品當時尚不為人們所接受的現實,另一方面表達了當年古根海姆和雷貝對現代派這一新的繪畫風格和形式的信心及對這一新畫派未來發展的樂觀情緒。
1952年,非物體繪畫博物館更名為古根海姆博物館,以紀念古根海姆的貢獻。1959年10月21日,別具一格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新館向期待已久的熱情公眾敞開了大門。回首這座博物館的誕生與成長的歷程——還在現代派繪畫備遭冷落的時候,在雷貝的建議下,古根海姆精心收藏現代派繪畫作品,併為這些作品找到歸宿;佛蘭克·勞埃德·賴特為博物館構思了新奇的建築設計;德國藝術收藏家塞納豪斯以個人名義向博物館贈送了一批珍品……這一件件往事都折射出古根海姆博物館是為了明天的藝術而生,為了藝術的創新而發展。
雷貝與古根海姆攜手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建立與希拉·雷貝的名字緊緊相連。雷貝出生於德國的一個貴族家庭,是20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現代派畫家之一。她的繪畫作品起初被收藏家拒之門外,甚至連她的家人也不理解她的創作,為此她曾萬分沮喪,卻並未減褪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1927年雷貝來到美國,遇到了繪畫收藏家——礦業大亨古根海姆。雷貝使古根海姆認識到現代派繪畫藝術是具有生命力的創作形式,古根海姆開始收藏現代派作品,並在日後逐漸拍賣掉他的古典收藏品,而專注于收藏現代派作品。在雷貝的幫助下,古根海姆購買了150多幅康丁斯基的作品,它們成為現在古根海姆博物館重要的館藏展品。此外,還有一大批歐洲現代派藝術家的作品相繼走進美國公眾的視線。
為了集中展示古根海姆收藏的現代派繪畫作品,1939年雷貝和古根海姆創建了“非物體繪畫博物館”,從而使得這些前衛的作品有了專業的歸宿。
1963年,與古根海姆同樣致力於鼓勵藝術進步的德國藝術收藏家塞納豪斯,將自己相當一部分現代派繪畫藏品贈送給古根海姆博物館。這些贈品包括印象派、後印象派和早期現代派繪畫作品,極大地豐富了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館藏,成為博物館永久性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
里程碑式的獨特建築
隨著藏品的增加,“非物體繪畫博物館”已捉襟見肘地容納不下眾多館藏。於是,古根海姆和雷貝在1943年寫信給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賴特,請他為現代派繪畫作品設計一座與眾不同的博物館。賴特欣然接受了這項使命,並於1947年開始設計。
為了這座建築,賴特費盡心血,他的螺旋式創新設計前後用了700張草圖和6套不同的工作圖紙。1956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美術館工程正式開工。1959年美術館正式落成時,古根海姆和賴特都已遺憾地無緣看到這座嶄新的現代化建築——古根海姆于10年前駕鶴西去,賴特也在開館前半年永別人間。
的確,在周圍那些方方正正、火柴盒般沉悶的建築物的簇擁下,古根海姆博物館顯得那麼與眾不同。除了優美的外形,賴特為博物館設計的內部結構——螺旋式的帶玻璃頂的圓形大廳更堪稱無與倫比。站在大廳地面仰望亮麗的玻璃圓頂,不禁讓人感到藝術殿堂的神聖與美麗。
儘管古根海姆博物館獨特的建築造型在早年間屢遭非議,現在卻被譽為里程碑式的建築,成為紐約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其內景還作為“現代美國建築精品”出現在2005年美國郵政發行的郵票上。賴特的獨特構思由藍圖變成不朽的樣板,不能不説是創新精神的又一次勝利。
如今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已不僅僅是狹義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更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和藝術教育的機構,而它所秉持的鼓勵創造性藝術的理念,卻始終沒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