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這一站,莫斯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1 10:49:07 | 文章來源: 英國文化協會中國辦公室

    英國藝術的列車近日頻頻駛入莫斯科,其中既有青史留名的畫壇巨擘,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後生小輩,古典與當代氣息交相輝映,為俄國帶來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景。

 

 


《自然奇觀:來自倫敦的新藝術》策展人瑪利亞•貝芭庫娃

《自然奇觀:來自倫敦的新藝術》作品選摘

透納油畫作品:《諾勒姆城堡的日出》

透納油畫作品:《威尼斯狂歡》

透納水彩作品:《馬蓋特》

到站:《自然奇觀:來自倫敦的新藝術》(Natural Wonders: New Art from London)

剛剛抵達莫斯科的,是繼1995年YBAs之後,首次在國外舉辦的大規模青年藝術家聯展。22位藝術家年齡不一,種族各異,他們凝聚成倫敦最為活躍的創作新勢力,共同展現出這座城市的多姿風貌。

倫敦憑藉文化理念的多元化、開放化和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成為當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相容並蓄的都市精神,也自然折射在倫敦當代藝術的圖景中。本次展覽,仿佛一次穿越多重地域的旅行,重重相連,又各展獨好風景。

借雕塑、視頻、繪畫、裝置甚至富有爭議的劇場表演方式,有的藝術家將現代主義的舊襲,置於當代性的語境中重新演繹;有的則以經年不見的誠意,深入探討抽象繪畫語言;有的在破損的海報、閃爍的霓虹、甚至如山的垃圾中剝離出城市的新美感和新意義;有的則在古老的神話和象徵中挖掘出蘊藏其中的現代性。

倫敦特有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成為滋生創造性的最佳土壤,也造就了倫敦一派生機盎然的藝術生態,如同耀目生輝的自然奇觀。“2007和2008年我住在倫敦的時候,遇到了很多藝術家。回到莫斯科後,我開始運作關於倫敦藝術的項目”,策展人是俄國寡頭之女瑪利亞•貝芭庫娃(Maria Baibakova),她為此買下了克里姆林宮附近的一家名為“紅色十月”的巧克力工廠,佔地3500平米,現在成為莫斯科最大的展覽場所之一。

 

    越來越多的俄羅斯藝術家在全球展露頭角,但以俄羅斯龐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説,它所孕育的當代藝術家還是很少。《自然奇觀:來自倫敦的新藝術》(Natural Wonders: New Art from London)的到來,在瑪利亞眼裏“恰逢其時”:“本地觀眾早已習慣了19世紀的現實主義藝術,對於先鋒藝術也許會感到不適,也許會感到過於刺激,但他們渴望學習和了解”。

離站:《泰特英國美術館藏透納繪畫珍品展》

(J.M.W. Turner: Oils and Watercolours from Tate Britain)

時長三個月的《泰特英國美術館藏透納繪畫珍品展》(J.M.W. Turner: Oils and Watercolours from Tate Britain) 于二月中旬在莫斯科的普希金美術博物館(The Pushkin Museum)結束。這是透納(J.M.W. Turner)作品在暌違33年後重返舊地,三個月的停留與33年的等待,10萬人的參觀盛況,使得這場“年度之展”即使落幕也餘音未絕。

被視為“英國財富”的透納作品甚少離境,而這次,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極其慷慨地出借約110幅作品,包括40張油畫作品和72幅紙上作品,其規模之巨正如透納之藝術地位——他的出現,使水彩能堂而皇之地歸為“藝術”,使風景畫從 “地形畫”發展成為與肖像畫、歷史畫比肩的獨立畫種。透納不僅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巨匠,也是引領現代主義繪畫方向重要階段的代表人物。

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的館長斯蒂芬•德查先生(Stephen Deuchar)説:“透納的意義遠遠超越于對英國本土的文化影響,作為歐洲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有必要向英國之外的地區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透納的作品之旅並未在俄國斯劃上句點,它將繼續前行:下一站,中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俄羅斯富豪阿布女友莫斯科辦藝術展
· 莫斯科藝術中心構造“20世紀末世界的某一個狀況”(圖)
· 英國藝術家在天鵝羽毛上作畫 令人嘆為觀止(組圖)
· 俄羅斯女性在倫敦藝術圈扮演重要角色
· 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