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喬治·克裏姆:17世紀荷蘭油畫最大藏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4 09:02:33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在最近的馬斯特裏赫特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上,灰白頭髮、自信滿滿的喬治,和他身邊金髮、窈窕、熱情洋溢的太太伊隆,走到哪兒幾乎都是大家矚目的焦點。他們時而與熟人高談闊論,時而接受媒體採訪。不知情的人,或許會誤以為博覽會就是他們開的。

  事實上,在44歲之前,做原油生意起家的喬治·克裏姆,幾乎對藝術一無所知。然而現在,年近六十的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世界頂尖的古典油畫私人收藏,與妻子共同經營著一家藝術基金會,並且自認為其美術史知識可與大學教授媲美。

  與其説是為了優化資産、提升個人形象而收藏藝術,不如説這是夫婦倆為退休生活尋找的一種動力和出路。

  四海為家的藝術大使

  最近,克裏姆夫婦正忙於籌備一場為期半年的展覽。這是他們的52幅17世紀荷蘭油畫收藏首次集體在本國的佛蘭斯-哈爾斯博物館(Frans Hals Museum)中展出。

  展出的作品中,囊括了倫勃朗、佛蘭斯·哈爾斯等近50位荷蘭“黃金時期”藝術大師的名作。這對於博物館來説,是件難得的大事,而對於克裏姆夫婦來説,舉辦這樣的展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克裏姆收藏的藝術品主要集中于兩類:一類是17世紀荷蘭油畫,共52幅;另一類則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法國印象派油畫,目前為止也收藏了50幅。以人物肖像為主的17世紀荷蘭油畫,常年分散在荷蘭乃至全球各地的博物館中展出。而更適闔家居氛圍的法國印象派油畫,則分別懸挂在克裏姆夫婦在西班牙的海濱別墅以及美國得州和阿姆斯特丹的公寓中。

  自從喬治退休後,夫婦倆每年只在家中呆兩三個月,其餘時間幾乎都在旅行中度過。這些旅行大多都是與他們的藏品展出有關,沿途也少不了參觀各種博物館和畫廊,以期發現一些新的藏品。在他的17世紀荷蘭油畫收藏中,一幅極為罕見的亞伯拉罕-詹森(Abraham Janssens)的聖母與聖子像,就是夫婦倆在一次紐約之行中偶然發現的。

  “結婚多年,通常夫妻都會各自培養出一些業餘愛好。丈夫會愛上高爾夫,妻子會玩起橋牌。但我們幸運地找到了一個共同愛好,這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伊隆説。一個月前,夫婦倆突然決定給自己放個假,於是他們就取消了一週內的所有活動,跳上飛機,轉眼就飛到了柏林,參觀起了當地的博物館。

  “每次旅行就像一次學習的過程,早些年我們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總覺得有點心虛,因為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麼。但是現在就感覺駕輕就熟了,你不僅熟悉這些作品,還知道它們好在哪。這種感覺非常好。”伊隆説。

  如今,夫婦倆的足跡已經遍佈歐洲和美國各地,而東南亞的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乃至中國的北京、香港、西安、桂林等地也都包含其中。

  2002年,克裏姆夫婦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到中國旅遊,在這裡迷上了漢唐的陶俑。回國後不久,即在紐約和倫敦的拍賣會上買下了幾尊兵馬俑和唐代的伎樂傭,擺在家中賞玩。“我知道這些東西在中國叫做‘明器’,是陪葬用的,中國收藏家大都忌諱這些,但是我不在乎,自己喜歡就好。”喬治説。

荷蘭藝術是心目中最美的藝術”

  對待自己的收藏,喬治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對於中國陶俑如此,對他本國的藝術更是如此。將別國藝術品深藏家中,卻把本國的藝術拿出來四處展覽,正是在向所有人宣揚他的藝術主張。

  “17世紀的荷蘭藝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藝術。我這麼説絕不是在開玩笑。”當被問及為何展出這些藏品時,喬治非常堅定地回答道。一旁的伊隆也許意識到這種説法太不謙虛了,正想補充説這與喬治的文化背景有關。沒想到喬治還是執意道,“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當然也有關係,但單純論藝術水準,17世紀荷蘭藝術絕對是最美也是最重要的藝術流派。因為這個時期的荷蘭藝術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有新的表現手法和新的主題出現。這正是它的獨特之處。我們把這部分藏品與大家分享,也是想讓大家都知道這一點。”

  喬治的説法並非全無道理。17世紀的荷蘭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達到了巔峰,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據統計,在17世紀這短短一百年中,荷蘭共出現了700萬到1000萬幅油畫。平均每年就要創造7萬到10萬幅油畫。像倫勃朗、維米爾這樣的繪畫大師人才輩出,家家戶戶都收藏油畫。這使得繪畫擺脫了對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的依附,開始為市民階層服務,也催生了許多新興的繪畫品種。除宗教歷史畫和肖像畫外,風俗、風景、靜物和動物畫都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對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影響深遠。

  這也是克裏姆夫婦的藏品深受博物館歡迎的原因之一。據估計,目前全球留存在私人手中的倫勃朗油畫僅10幅,克裏姆夫婦就藏有其中一幅。除此之外,他們還收藏有3幅倫勃朗的銅版畫,這在其他私人藏家手中,總共也僅81幅。

  僅僅這4件倫勃朗的作品,就足以奠定克裏姆夫婦在17世紀荷蘭油畫收藏領域的重要地位。

  從天而降的倫勃朗

  不過無論是倫勃朗的油畫,還是克裏姆夫婦的其他珍貴藏品,都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麼來之不易。

  1995年,夫婦倆偶然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有一幅17世紀的荷蘭油畫要在紐約拍賣。這引起了喬治的興趣。他想起小學時,曾跟著老師參觀過一次阿姆斯特丹的國立美術館(Rijksmuseum Amsterdam),那裏展出了許多荷蘭古典大師的油畫作品。其中一幅倫勃朗的巨幅油畫《猶太新娘》令他尤為記憶深刻。

  “當時我才十歲,個子很小,而那幅油畫很大,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畫,只覺得它太美妙了,我深受震撼。我想我後來會收藏藝術,可能就是那次經歷在我心裏埋下的種子。”

  回想起這件事,喬治突然産生了買下那幅油畫的念頭。於是他很快聯繫到了一位藝術品經銷商,出門幾小時後,就帶著那幅畫回家了,整筆交易花費了6萬荷蘭盾(折合3萬歐元)。

  “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竟然買下了這幅油畫,我這輩子從沒做過這樣的事,幾乎有點瘋狂。”喬治説。

  之後的事就順理成章了。這一年裏,克裏姆夫婦又以類似的方式接連買下了16幅17世紀的荷蘭油畫。其中一幅,是倫勃朗的學生雅克-德盧梭(Jacques de Rousseaux)的作品《戴頭巾的老人像》(Tronie Of An Old Man With a Turban)。這幅畫曾于1994年首次在拍賣會上露面,被一位經銷商買下。克裏姆夫婦就是偶然從他手中相中這幅作品的。

  但是,剛買下沒多久,一個倫勃朗的研究團體便登門拜訪,要求對克裏姆的這幅新藏品進行一番研究。原來這幅油畫的真實身份,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雅克-德盧梭只是説法之一,有人認為,這幅畫很可能是倫勃朗本人的作品。

  結果,研究團體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把油畫所用顏料的化學成分、畫板的年份一一測定了一番,最後竟然在畫面的右下角發現了一個若隱若現的簽名,並且證實這個簽名就是倫勃朗本人在油料未幹時題下的。這是一幅倫勃朗的真跡!

  克裏姆夫婦得知消息後,驚喜萬分,甚至舉辦了一場派對來慶祝。

  “這件事對我的收藏來説,可以算是一個轉捩點,”喬治説,“很多人會想,這樣一來這幅畫就身價百倍了。這當然沒錯,但是對我來説,更重要的是,這幅畫一下子把我的收藏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層次。這就促使我更努力地去尋找更高層次的作品,並把過去一些層次較低的作品交換出去,使我的收藏更上一層樓。”為此,克裏姆夫婦還創立了一個圖書館,專門用來學習和研究17世紀荷蘭藝術。

  現在克裏姆夫婦的17世紀荷蘭油畫收藏中,幾乎每一幅作品都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一位重量級繪畫大師。

  他們兩年前在倫敦拍下的一幅《懺悔中的彼得》是十分罕見的赫裏特在義大利時創作的油畫,目前全球僅存17幅;另一幅邁克爾-史維特斯(Michael Sweerts)的《女僕》則被稱為是維米爾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靈感源頭。

  而喬治個人最心愛的一幅——艾得裏安-哈努曼(Adriaen Hanneman)的遺作《自畫像》,似乎寄託著喬治對自己的期許。“在這幅自畫像中,你已經可以看出,畫家面色灰暗,病得不輕。事實上,他在創作這幅油畫後,不到兩年就去世了,”喬治説,“然而,畫面裏的哈努曼依然充滿著驕傲,他把自己全部的技藝都表現在了這幅畫中,這不愧為畫家的臨終傑作。”

  喬治也將他的收藏稱為“一件不斷成長中的藝術品”,或許他也希望能在晚年讓這件“藝術品”臻于完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