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活躍是不爭的事實。曾有報道顯示,自2003年以來,全球排名前200位的收藏家將80%的錢都投向了當代藝術收藏。在當代藝術拍賣市場中,中國佔據英美之後第三的位置。一方面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極度繁榮,包括陳丹青、張曉剛在內的一大批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拍出千萬元高價,另一方面是當代藝術的解讀模糊不清,普通觀眾對其越來越陌生。前不久,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成立,再一次把當代藝術推向了風口浪尖,並成為本次兩會上文藝界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西方理論體系構建的是西方價值觀
“當代藝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比較通行的解釋是被西方主流框架認可為當代藝術的,即為當代藝術。”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認為,要討論當代藝術的發展,首先要界定當代藝術的概念與範疇。
潘公凱認為,當代藝術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其概念始於上世紀80年代文化界的西化潮流。改革開放後西方藝術觀念和形態進入中國是藝術發展的必然過程。近20世紀以來,西方大量的學者、藝術家共同構建了一個巨大而完善的理論體系,建構起其自身的價值觀。“當歐美強大的當代文化思潮席捲而來,以其強大的理論優勢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中國的很多年輕人紛紛加入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之中。當西方資本把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到一個制高點時,更是引領著國內藝術的走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許欽松説。
作為一個長期在美術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潘公凱對於西方藝術理論進入我國的現狀不無擔憂。“現在年輕人去書店買到的大量理論書籍都來自西方,一開始看不懂,很多年後看進去了,就接受了、認同了。比較而言,中國人自己出版的書太淺顯和通俗,而這種淺顯通俗又並非是真正的深入淺出。中國自己的高水準藝術理論書籍太少了。”潘公凱説,中國的學者拿不出有深度、有説服力的理論,無法取得學生尤其是一些有號召力的年輕藝術家的認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無法獲得年輕一代認同的重要原因。“我們要拿出我們的價值體系構架來代替它,才是關鍵。”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受到追捧,他認為,“是由於他們採用了西方藝術家熟悉和了解的西式框架語言。反之,若讓西方的收藏家看古典的中國畫,他們也自然看不懂,如何分辨好壞?如何敢買呢?這與文化和知識儲備是相互關聯的。”潘公凱説,這就類似于讓一個外國人聽二胡和小提琴,二胡聽不懂,自然就覺得能聽懂的小提琴是好的。文化上的親近感是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受到歡迎的客觀因素之一。“現在問題不在於價格高低,真正的挑戰在於對價值建構的重視不夠。”
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思考
電子媒體被引進創作是當代藝術的特點之一,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就是新媒體手段的巨大實驗場,當代藝術也會在其中有所展示。“在技術層面上,老一輩藝術家無法跟現在的相比,但他們身上的那種思想、品格,正是當下藝術家所欠缺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表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各有韆鞦,都應該關注。
在他看來,傳統的藝術創作,更注重傳統藝術樣式的推陳出新,而散落民間的當代藝術創作隊伍,也許並不是對中國傳統的完全顛覆。二者的創作方式可能是殊途同歸,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傳統。
龍瑞委員認為,中國的藝術是以人為本,把藝術作為一種人生建構。一個人必須“至於道,據于德,依於仁,遊于藝”,才是一個完善的人。這是與西方強調個性的美術觀的基本區別。“它是一種文化的自覺,一種文化的觀照,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我們過度學習西方,容易丟掉自己的核心。”龍瑞説,“中國的當代藝術源自西方本土,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枷鎖之一。”在龍瑞看來,當代藝術對西方藝術形態的借鑒,只是停留在簡單模擬和搬弄的層面,學習的只是表現手法和創作方式等基本形式,無法走得更遠。
“中國的藝術和西方的藝術有著觀念性的最根本的差異。如果我們不在這方面加以根本的研究,有可能連自己都認不清。”龍瑞説,作為中國的藝術家,必須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環境,認清本土文化,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與西方外來文化比較、融合。“這就好比吃藥,西藥與中藥都能治好病,但前提是要知道病痛的位置和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他説。
在龍瑞看來,當代藝術要發展,就要逐漸適合本土、適合自身的基本框架。當代藝術要中國化、本土化,要建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其精神指向和文化內涵等特徵和所表現的內容,都要充分表達中國的文化內涵。可以説,當代藝術雖然來源於西方,但是與中國原有的文化形態、美術理論等,都有相互借鑒的地方。
構建當代藝術研究體系
“當初,國外基金把中國的當代藝術價格抬得很高,金融危機一來,錢走了,剩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吃。”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這樣評價當代藝術的處境。在他看來,中國必須加快現當代美術的理論研究,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體系,並從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不能再放任自流。
許江委員表示,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藝術院的設立對當代藝術的發展邁出了可貴的一步。這種做法是將一些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個體組織起來,有利於對這種現象進行持續關注,“對於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來説,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許江説,當代藝術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有對藝術本身的批判,有對傳統藝術理論的顛覆,也有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也許正是如此,在不少媒體的報道和一些專家的評論中,將其稱為“招安”。對此,許江表示, “從事當代藝術創作本身沒有任何‘造反’,哪來的‘招安’?”他解釋道,“當代藝術家有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有創作的銳氣,但不等於就是對原有藝術形態的反叛。”
但是理論建設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體系,許欽松認為,首先需要對西方當代藝術進行研究,提出獨特見解,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中國的藝術批評觀,對當代藝術做引導和支撐。
“今天所謂的當代藝術終究會成為未來借鑒和研究的對象。這些藝術作品,有的將是過眼煙雲,有的將會流芳百世。其是否能夠傳世,在於其思想深度。”如許江所言,思想的深度決定著當代藝術的未來。(屈菡 馬子雷 李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