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阿姆斯特丹 攝影:wallace
選擇哪類中國藝術來西方展覽,則是少數人策展人決定的,他們為中國當代藝術定性,只接受他們眼中的“中國圖像”。中國藝術家只能被動地被選擇,被掌控。
文/楊 璐(旅歐藝術家)
剛剛過去的2009年,對歐洲大部分國家而言,是一個少見的“寒冬”,敏感的藝術家感覺尤其真切。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在拍賣會上遭到挫折,這是商業上的真實反映,但也應該是脆弱的藝術品在“寒冬”發生的“化學反應”吧。這些天,我去了荷蘭東北部城市恩斯赫德,在荷蘭國家美術館屯特分館參觀了正在舉行的《紅色風暴》中國當代藝術展。這個展覽的策展人是LisettePelsers,也是這批作品的收藏者,同時他也是這個美術館的館長,畫作都來自NoHeroFoundation(無英雄基金會),包括已經獲得了國際聲譽的方力鈞、張曉剛、劉曉東、李松松等。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對中國藝術家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這裡誕生過許多在世界美術史上流芳百世的大畫家,影響了幾代中國畫家。我在阿城多年,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影響。但對當代藝術而言,又是另外一種感受了。隨著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神話的開始,這裡也出現了很多專營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1998年阿姆斯特丹舉辦了首個方力鈞個展,也是荷蘭舉辦的第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展,帶動了本地收藏家的收藏活動。一開始收藏家通過畫廊購買,很快,他們就學會了直接跑到中國去買。同時很多西方人畫廊老闆決定去中國開畫廊。於是中國藝術家聰明地意識到,只有在西方獲得成功,作品在西方買得火,才能確立自己的地位並賣出好價錢。比如2006年時,張曉剛的作品在西方是賣得最好的,西方藝術評論家甚至認為他的作品可以和安迪沃爾放在同等地位。
下面是我了解到西方人對這次展覽中部分藝術家作品的看法。
關於張曉剛——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充滿了空洞的力量,當代的解釋,傳統的造型,西方人可以加上很多自己的解釋和理解,比如新舊觀念的價值的切斷和計劃生育政策等。
關於李昌龍——他是個説故事的人,表達的是城鄉之間,過去和現在,典型現代的中國思想,用入自己的畫面,三度空間,現實和過去,未來的,世界的,在一個夢想還沒有結束之前,另一個還沒有開始,給西方人一種德國式的浪漫主義思考,清楚的現實,但是找不到家園,失落的家園,現實的抽象。
關於李松松——他把雕塑和繪畫結合起來,厚度的浮雕,運用老照片和新聞圖片,用畫面保留住短暫的新聞,讓人們思考,再次製造現實,不同的色彩和筆觸之間,新舊意義的整合,讓人們想起美國流行藝術家,甚至走得更遠,賦予作品個人化的意義,體積。
以上觀點至少説明西方人對中國藝術家作品內涵的認識,絕對不是一味的瞎捧。前幾年在眼鏡蛇美術館舉辦過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展,引起了轟動。但現在這個中國當代藝術展,卻沒有給人太多的驚喜。觀眾覺得都是些老面孔,有一些真摯的、可愛的和驚恐的,還有亞洲風情,粉色,像爆米花一樣的淺薄。前二十多年,毛主題和“文革”主題在西方最受歡迎。
用一個展覽部包含整體的中國,必定是剝落的。特別是那種容易理解的畫面,最能迎合西人口味的。但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真實反映全面中國全貌的,很少西方人去作更深層的思考和理解。
曾是某駐華使館的工作人員、西方藝術史專家尼克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除了那些標誌性的領袖和“文革”符號之外,其面貌遠不止以上者幾種。但是選擇哪類中國藝術來西方展覽,則是少數人策展人決定的,他們為中國當代藝術定性,只接受他們眼中的“中國圖像”。中國藝術家被動地被選擇、被掌控。所以大部分西方民眾只能從這些有限的圖像裏面了解一個並不完整的“當今中國”。這裡肯定有許多“誤讀”。
當代藝術的勢力還在西方
任職于蘇富比拍賣行紐約公司的MietyHeiden在展覽期間做了專題講座,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好像西方流行藝術,好像安迪沃爾那樣,西方化的巨大尺寸的肖像,讓人們驚訝中國的發展速度,這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是同步的,全世界都隨著網路的發展飛速,越來越多的商務人士介入中國當代藝術。
著名策展人侯翰如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之一,他也介紹西方藝術去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在很多不同層面上仍然有表達的障礙,有關羞恥和敏感,要理解中國藝術,必須首先要理解中國人的緊張,40年的苦難記憶,展望新的未來,必須習慣和舊的家庭觀念決裂,重新認識自己。
MietyHeiden還認為:世界上沒有幾個地方像中國這樣從古老一下子到摩天大樓,這是一個急速變化的國度。藝術是發表自己的評論,看未來,同時往後看,你必須有世界觀,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人看西方,和西方人看西方是不同的,這也是有趣的,主要是,不應該再用傳統的眼光來衡量中國。同時中國又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國家,30年的開放使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所以西方現在非常熱衷於中國當代藝術,為滿足這種需要,西方人到上海、北京辦展,而且所有的計劃大多都能實現,所有的困難都能克服,這説明中國的開放度越來越高。而且外國人也熱衷去798等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場所,特別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地方。當然,當代藝術的主要勢力還在西方。
好奇的拍賣市場會害死中國當代藝術嗎?
有一部電影《好奇害死貓》,西方人對中國的當代藝術有這樣的看法,覺得拍賣市場哄抬價格,對藝術家而言不一定就是福音。德國的藝術鑒賞家Angel和Willy對我表示:中國的拍賣行其實還處在上升階段,這個市場如何定位它,還是要看具體情形的。整個當代藝術的市場,現在越來越多元化了,西方主流國家之外還出現了俄羅斯、中國、中東等更多的新興力量,尤其是中國,勢頭非常強勁,雖然一時還不能撼動紐約和倫敦的中心地位,但已經在改變全球的藝術市場格局。
從20年前開始,就有許多西方收藏家在中國購買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比較知名的如烏力·希克(Uli Sigg)和蓋·尤倫斯(GuyUllens),但他們不認為這是投資。到了10年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亞洲人也看到這個市場的迅速發展,投身於收藏行列,他們中有更多是以投資為目的。西方人的傳統觀點是,投資藝術品應該交給藝術品經紀人去做,而不是收藏家。在西方至少有六成購買藝術品的人不認為這是一種投資,他們喜歡藝術品,對他們所收藏藝術品有了解,跟藝術家甚至很熟,這種購買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素在裏面。這跟中國收藏家有本質的差別。
金融危機肯定會影響藝術收藏或投資的。但是實在好的作品還是有市場的。中國現在也有些銀行在仿傚西方的銀行設有藝術品收藏部門。藝術品銀行業務是為已經參與藝術品購買收藏的銀行客戶提供服務,而且這些人很可能還是比較資深的藏家。
荷蘭某風險公司的投資管理Ranko先生認為國際範圍的當代藝術品走低,不能肯定裏面是否有意識形態輸出的原因。中國當代藝術在歐洲很紅,這是事實。前幾年,阿姆斯特丹的幾位青年藝術家惡搞了一個展覽,他們集體模倣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此噱頭來吸引媒體,因為來自中國的藝術家要比荷蘭的藝術家更容易吸引關注和新聞視線,他們的計劃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果然新聞媒體都出動了。
西方人在當今的中國身上找到了當年的“青春期”。不過西方人學習和迷戀的速度是無論如何也跟不上中國的發展速度的,中國的活力無可抵擋,西方從指手劃腳到開始自己學習思考和再認識中國,誰也無法扼制,強烈新舊的對比和反差造成的震撼力,新鮮並刺激著優雅“溫吞水”般的歐洲人。同情,羨慕,優越,失落等各種情緒並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