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重讀文化經典的必要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30 20:22:05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石進旺

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大致分為幾個階段,五四運動以降至新中國成立前三十年左右這個階段是打破舊傳統、樹立新觀念的階段。這個階段,一些傳統的“遺老遺少”們仍然用他們的方式延續著藝術創作方式。以吳昌碩、黃賓虹、金城等為代表;而以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為主的改良派,則用他們學到的西方觀念、技法改良著中國畫。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為第二階段,改良派已佔上風,除社會需要外,他們自身也漸漸成熟、完善。而以潘天壽等為主的傳統派強調堅守傳統、洋為中用,也努力地推動著中國畫前進的步伐。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對西方藝術理念由驚訝到學習,甚至盲目崇洋,一度輕視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在世界的話語權越來越多,許多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回歸傳統,研究傳統。這一階段是百花齊放,但也魚龍混雜。尤其是面對市場誘惑,許多藝術家生産出大批藝術垃圾。但也有一批藝術家們仍然堅守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傳承中華文脈承前啟後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尤其是孔子儒學的核心是“仁”,更多體現在審美、理想、藝術批評上。如美與善統一的中和之美,尤其是強調人格修養之美,重視人品與畫品的關係,追求沉鬱寧靜的境界等都應為我們重新認識。但從改革開放以後,受西方意識的影響,對物欲的追求方面超乎尋常,金錢至上的觀念上升,在藝術上以人品求畫品逐漸成為一句虛話,傳統的、強調其品格的四君子題材,僅是一種題材了,真摯被一畫再畫被畫濫了。此外,時下有些畫家大量重復自己,學生大量重復老師,大批繪畫者又盲目重復市場熱銷的作品,優秀的傳統將喪失其優勢。一個大展覽,幾個大展覽,歷年的大展覽看下來,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是那幾大類別,各自沿著各自的派別年年如此畫著、展著。從教育上看,多年的美術學院教學模式,考英語而不考古漢語,導致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隔閡,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缺乏,傳統修養較差,限制了藝術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讀經典,重識傳統,這對於我們打開枷鎖不無幫助。

因此重讀(深入地研究經典)重塑靈魂是當代有志於開拓的藝術家必做的功課。

何為時代?時代不是時髦,不是潮流,時代是有一個文化精神在傳繼的共性。卓越的藝術家往往以內心的平靜和對藝術的純凈,畫出了時代的強音。而現在我們見到許多的畫千篇一律,面目雷同,或為建立法則(個人面目)而法則,為玩弄筆墨而筆墨,這些與時代有何關係?孰不知卻為了他們所謂的法則加上了新的枷鎖。更有甚者,用大量筆墨刻畫于物象的枝節,細到毫發畢現,如繡女刺繡,繁複無比,只讓觀者頭暈目眩,哪還有藝術的享受。因風氣所致,産生了大批的技術家,技術家與藝術家的區別在於一靠手上功夫,二靠修養深度。好作品若想給人以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是增加別人的精神桎梏,則須加強個人的修養。

如果將我們習畫到成功算一個畫家再到大畫家比做一個圓的話,可做如下看:把喜歡畫畫開始動筆作為起點,到臨摹,再到以臨摹印證自然,然後脫離臨摹,獨立感悟創作,如此重復直到能領悟一畫之法而進入藝術上的無拘無束,自在境界,這只能算是到中點,這才完成了第一大步。要想修得圓滿,須強調氣韻傳神,要氣韻傳神,須強化筆墨傳神,然後求深邃的意境。要求深邃的意境,則須讀書,養氣,領悟自然與人的統一,想如此則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多思多悟,以最好的心態,最大的從容自然而然去畫。

當前一代藝術家,對傳統文化是相對陌生的一代,因此建築的藝術大廈是根基不牢。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想建大廈是不可能的。但借助現代科技,這一代又是經歷非凡的一代,是見多識廣的一代,應該及早回歸傳統,打牢基礎,豐富營養,將中國文脈有序傳承。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獨家】全國美展,謝幕之後的一種期待
· 獲中國美術"身成就獎" 85歲潘鶴稱"前途無量"
· 張曉剛:前兩年當代藝術超過古代是不正常的
· 藝術家是幹什麼的
· 徐唯辛:看陳丹青油畫寫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