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張海濤:潛默 • 靜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8 15:52: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由此看到躁動悖後的靜默.潛默,需要“無為”“無欲”“無知之知”及“不修之修”的方法及物感應。周敦頤繼《太極圖説》之後第二篇著作《通書》中,解釋主靜的含義就是“無欲”和道家所講的“無為”以及禪宗對“無心”的解釋一致。

在莊子看來,成聖之道需要摒棄知識,摒棄知識的結果,自然便是沒有知識,但是,“無知之知”和“無知”是兩回事:“無知”是人的原初狀態,而“無知之知”剛是人經過“有知”而後達到“無知”階段。而人的原初狀態的無知是自然的恩賜,而人達到“無知之知”則是心靈(亦即靈性)的成就。

道家主張無為,並不是叫人完全不動,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為勝,“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著行事為人不要矯揉造作,不要肆虐放蕩。無為的字面含義是“無所作為”,而它的真正含義是“無心”而行,一個人自然無邪的行事,不因人,因時,因地而厚此薄彼,先此後彼或有為有不為,就這是無為。

最好的修禪便是盡力做眼前當作的事,無所用心,這也是道家所講的無為和無心。實際這樣的修持,不是為達到某種目標,無論這個目標多少崇高,保持自然平常的心境。不修之修需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拋棄其他一切得失,人需要去作的是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如此而已。

 

四.當代潛默藝術與傳統禪宗關係

當然,當代的我們了解潛默的禪宗,不可能象施道高僧最終達到絕對虛靜的境界,死後超脫生死輪迴,進入涅槃寂靜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辯證地汲取禪宗一些理念和心境,領悟“無”來靜慰我們的心靈。無為,無欲,不是叫人完全不動或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以一種平常心行事,摒棄矯揉造作,物及必反,以靜默心境介入當代生活,當代藝術。

從古至今禪宗美學的發展與繼承依然影響著傳統藝術。其代表為著名明末清初國畫大師八大山人。如果我們承認禪宗與藝術之間有著不可小覷的聯繫,承認禪宗與藝術的聯繫是在表現人的性靈方面,他的藝術,就是八大的自我流露。

禪宗美學最深刻的影響之一,是畫家通過余白、殘破、極度的單純、誇張的美醜表現他們的造型意識,潛默是一個由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的感悟。老僧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正參”;以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熟參”;但卻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就是“活參”。禪宗的“參”這三大特點,它們分別融入了中國美學的藝術審美論中。禪宗有一句慣用語“山是山,水是水”。當人在迷霧中時,看山是山,水是水;在頓悟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因此,禪師象尋常那樣生活,做尋常所見的事情,經過從迷到悟的過程,他已把肉體的性情放下,而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後,他還要離開禪定境界,重返世俗人間,還要做尋常生活中尋常事情,禪師在頓悟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是指在頓悟後還要進入靜默心境,重返世俗樸素的人間,但前面還有事情要做,還要做的無非還是尋常事情,雖然依舊生活在此岸世界之中,但他對彼岸世界領悟並不是白費功夫,所作的事情雖然還和普通人一樣,但這些事情對禪師而都有了不同的意義,對物的感應與領悟更加樸素。禪師在此岸、彼岸的過程中一直貫穿著靜默的心境:淡與簡、精神的自由、肅穆、一默如雷、簡樸這都是禪宗美學的理想境界。

當代潛默藝術與傳統禪宗美學精神上一脈相承,但從另外幾個方面又有著不同的發展:

其一.媒介的拓展,當代語言對傳統思想新的詮釋。當代潛默藝術突破傳統禪宗美學傳統媒介,可以借助觀念圖片、錄相DV、架上、裝置、行為藝術媒介,打破傳統紙張藝術媒材,將藝術媒介界限打破,更充分表現靜默的心境。

其二.內容與選材介入現實,領悟“潛默”藝術對當下生存感受的影響和補充,具有潛在的現實批判力量。而傳統禪宗美學往往表現出題材的單調,與現實無關,只注重個人心境感受與修煉。

其三.觀念意識的融入,探討觀念中的意圖、思想融入潛默藝術。

其四.強調兩層意識:精神心境狀態與當代藝術本身的語言和狀態,而非簡單概念的符號藝術。

當代潛默藝術展中的藝術家作品多以負的方法表現藝術心境,作品面貌及創作靜默不張揚、不動聲色、似乎無意識、似乎無意義、非表像、非個性,部分作品似乎是在“無意識”,“不經意”中攝取的碎片,表像即一個價值的“真空狀態”,其實是作者達到一定心境後至上而下的狀態,如大師的稚拙畫、壞畫和初學者的兒童畫有著本質的區別(至下而上是一種坐井觀天的狀態,而至上而下是一種坐天觀井的心境,這似禪宗裏入世和出世前後對物感應區別)。然而這些作品背後藝術家面對現實感受所表現的靜默心境、作品潛藏的重要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也是一種與物感應的“無為”、“無欲”“不修之修”的修禪方法,在這樣一個龐雜浮躁的時代,經歷太多不確定和意識形態的洗禮之後,對樸素、自然新的思考。

後現代藝術的批判多以反諷的角度批判現實結果,然而對於精神的預防沒有先覺的感知,對現實的批判固然好,多種情況流於表面,扮演著亡羊補牢的角色,就象香港的警匪片,遲到的總是警察。潛默心境的修持與表達具有健心“防身”的兩重意義。王弼在《老子微者略例》中説:“閒邪在乎存誠,不在察善;息淫在乎去華,不在滋章;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這是説,要防止社會産生“邪惡”,“淫欲”不能在它發生之後,再用嚴刑去制止它,而要在它發生之前就把它消滅掉。

潛默思想以靜默為主修,無是靜止的,以靜制動,天地以無為本,當下人對“無”的領悟,將會對自身邪欲有著積極的控制和消除。因為“有”即是“無”。舉例我們面前的一張桌子,要表明它不存在時,並不需把它毀掉,事實上它從來就不存在,因為在人實際拆毀桌子前,他所想拆毀的桌子在他心裏已經不存在了。在這剎那間,桌子已不是原來那樣了,它只是“看似”原來那樣子。以此推理,我們以邪欲除掉某人某物想表現他不存在時,也不需要把他除掉等等。

在這個慾望與壓力並存的年代,歷史深度越來越平面化,慾望與現實的矛盾並存,信仰、信譽的缺失與不確定,都滋生了浮躁與精神的茫然:心慌、緊張、恐懼、抑鬱、易煩易躁、工作效率下降。心理疾病普遍,潛默靜心亦成為新的心靈需求,猶如我們城市人們對田園的渴求,休閒、旅遊、瑜珈,心理醫療必會成為精神需求,這也是對嘩眾取寵藝術的反思。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林菁菁個展
· 宋莊=當代藝術,現狀就是如此!
· 宋莊美術館14號展覽開幕現場
· "返老還童"的黃永玉:宋莊老住戶 喜歡玩跑車
·  2009中國宋莊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