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讓人們疲憊的精神得到撫摸——訪青年藝術家范明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7 14:38:30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報

  范明正 童話 布面油畫140x102cm 2009年

文/遠寒

超寫實繪畫,象一種農耕時代的手工勞作,意味著日復一日的勞碌和寂寞。生理的消耗、心理極限的考驗以及窗外繽紛世界的誘惑,使多數藝術家對超寫實繪畫望而卻步。

然而,依然有人,在享受著這份寂寞,用新鮮的觀念不斷改善著“超寫實”這瓶陳年老酒的香味和醇度。他們也如同唐·吉珂德,獨自揮舞著長劍,孤獨而執拗地對抗著外面的世界。

范明正,便是這樣一個人。

  

記者: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藝術仿佛也坐上了高速列車,而你卻選擇“超寫實”這種緩慢的 “手工勞作式”,意義何在?

范明正:是有人不理解這種“十年磨一劍”的方式,熟悉的朋友會直言不諱地説“哥們,你這是在幹嘛”,覺得我是在和自己過不去,找彆扭。的確,在數位影像技術如此強勢的今天,超寫實技術似乎失去了意義。然而我將超寫實技術脫離了風格和形式的問題而降為一種複製技術,同時它又以這種複製技術表達對當下某些視覺文化問題的質疑。也就是對快餐文化、物質消費過度的厭惡與抵觸。這種語境下,我選擇了這種慢騰騰的類似農耕時代的手工創作方式。這是一種符合人的心跳速度的方式,也是一種符合思考節奏的方式,我可以在這種慢騰騰的節奏中入定,遐思,讓大腦信馬由韁地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同時也祈求人們疲憊的精神得到類似帶有體溫的母親手掌那樣的撫摸。  

記者:作為“70後寫實繪畫的重要代表”,你覺得自己的創作風格與傳統意義上的寫實有什麼區別?

范明正:我不久前去歐洲看了幾個大的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慕尼黑的老美術館等等,瀏覽了大量的古典油畫,覺得和自己的繪畫趣味很不一樣。傳統油畫是建立在素描的基礎上的,比如,在創作一幅油畫肖像前,畫家會先畫一張素描寫生,再根據素描創作油畫,形體和色彩都很凝練、單純,更符合古典的永恒感。而我的作品趣味來自影像,這種來自於機械的“二手現實”和人腦的全息感知相比顯得更具單向性和瞬間感。這也是我有意與傳統繪畫拉開距離,使我的作品更有當代性的一個途徑。

  范明正《非典中的女孩》布面油畫 80×50cm 2003年

記者:《非典中的女孩》是一幅很小的作品,但為什麼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譬如,在巨幅作品林立的第十屆全國美展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還常聽到朋友們説起這幅作品。

范明正:關於這張畫有些小故事。我當時在清華美院讀研究生,一個週末,十屆美展復評送原作當天就要截止,但這張畫因為參加學校去東京的交流展剛剛運回放在庫房,週末不上班,沒有辦法拿出來,我打算放棄了。沒想到當時的系主任杜大愷先生在辦公室,他當時打電話給一個副院長,並寫了信讓我去找他,然後把管倉庫的工作人員從很遠的家裏叫來給我取出了畫。現在想起來還感慨萬千,杜先生對學生的關愛讓我終生銘記。後來到北京畫院送畫,又碰到一個老先生,他看到我拿著這張畫,就説“這是你畫的嗎?初評時這張畫我們印象很深”。事後知道原來他是油畫界很有名望的前輩,也是展覽的評委。展覽期間,我還接到過並不認識的同行的電話,表示喜歡這張畫。這種認同,對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講是很大的激勵啊,也是因為這張畫我還結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這個作品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我用一個獨特的方式去表現了當時牽動著所有中國人神經的事件。這張作品通過鏡像,用一個反常的肖像構圖,表現了一種捉摸不清的複雜情緒。我早期作品迷戀氛圍和情緒,常常將多重的圖像技術複合在一起,在重重疊疊的視覺轉換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藝術創作問題。  

范明正 《咔嚓》布面油畫 150×220cm 2006年

記者:你的《咔嚓咔嚓》系列作品表述了圖像時代的某些視覺文化特徵問題,請深入闡析一下吧。

范明正:“咔嚓”系列我總共畫了三張,都是兩米左右的大畫,分別是《咔嚓》,《咔嚓、咔嚓》和《咔嚓、咔嚓、咔嚓》。這個系列是針對圖像氾濫這個視覺文化問題的。在數位技術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的周圍多了一種噪音,那就是人們按快門的“咔嚓”、“咔嚓”的聲音。

人們毫不吝嗇、隨心所欲地用膠片時代不能想像的輕率按下快門,同時也縮短了人們對景物的凝視時間,接踵而來的是思考時間的縮短和思維的淺層化。最終機器取代了眼睛,快門代替了感知,冷漠戰勝了溫情。這就是過度工業化的産物,是人被機器俘獲的結果,這個時代的高速運轉是機器的節奏,不是人類的生理節奏,人類厭倦了,焦慮了,精神的空間狹小了。

范明正《愛之一》布面油畫 150×258cm 2007年  

記者:如果説《非典女孩》的創作時期,您還處於靈感捕捉期,那麼現在的“童話”系列是否進入更為自覺的觀念梳理時期?這是不是你思想和觀念趨於成熟的一個體現呢?

范明正:我早期的創作,大多是對靈感瞬間捕捉,缺少自覺的系統表述。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漸深,我拓展了思想與知識的視野,作品也從傳統的人文情懷及藝術本體趣味的過分強化轉向對中國當代社會及文化問題自覺、系統的延續性關注。“童話”系列表現的是三十歲上下的都市男女。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的是來自家庭的過分關注和獨生子女特有的孤獨。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過度市場化和貧富分化中,他們忍受著巨大的物質壓力和心理失衡。他們迷茫、不安,面臨著傳統道德體系瓦解後的情感信任危機。安全感的極度缺失,使他們寄情于玩偶和過家家式的白日夢,在自我營造的個人世界中得到短暫的撫慰。所以在這個系列作品中,我使用了一些玩偶、面具,用隱喻的方式解讀他們難以自解的內心糾結和失落。我試圖在都市獨生青年男女和中國社會轉型期之間找一個交匯點,探尋特定個體在社會發展中的狀況和這段歷史的真實。  

記者:去年開始,你嘗試了綜合材料以及攝影的作品,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認為你之前的作品各方面已經成熟,市場也不錯,不太理解這時去嘗試新東西,你自己怎麼看?

范明正:我不是一個視野狹窄的人,想法很多,有多方面的表達願望。長時間把自己關在畫室裏畫超寫實,和外面接觸很少,太過封閉。而且如果一直畫,會“畫死”。而綜合材料中偶然的東西非常多,使我跟著偶然走,很有意思。此外,我做攝影,需要攝影師、模特、道具,好像拍一個小的影視劇,這個過程特別有參與感,是我和外界接觸的很好的機會。

而作為著名藝術家石衝先生的得意門生,他説,師父對他各方面的影響都很大。范明正也在有意識地避開老師作品中強烈的個人符號。不過,在不斷的探索後,他突然發現,最強的個人符號,其實就是藝術家的個人精神。而超寫實,亦原本就是一種符號。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C11-13偏鋒新藝術空間 范明正
· 范明正 三國演義—赤壁大戰
· 范明正《咔嚓•咔嚓》布面油畫 150×150cm 2006
· 范明正《非典中的女孩》布面油畫 80×50cm 2003
· 范明正《愛》布面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