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當代藝術不能太“中國足球”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0 17:48:49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中國社會現實一直在不停“被製造”:一會兒木子美,一會兒韓寒,一會兒米盧,一會兒芙蓉姐姐,一會兒于丹,一會兒宋莊,一會兒汶川,一會兒小瀋陽,一會兒是“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一會兒袁騰飛,一會兒曾軼可,一會兒巴菲特,一會兒魔獸,一會兒勁舞團,一會兒Google,一會兒QQ,一會兒MySpace,一會兒YouTube,一會兒淘寶,一會兒Blog,一會兒Twitter,一會兒麥道夫……當中國的現實被當代藝術製造成為潛規則之後,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將能夠準確概括類似網路“一元秒殺”超級變化的現實呢?

·多學學人家喬布斯吧,“蘋果的産品必須持續使人欣喜”,可是今天中國的藝術呢?總不能讓“不能太中國當代藝術了”,成為新的流行語吧,不過似乎也很難説。

·中國創造的力量從哪來呢?諸如崑曲,京劇,老子,許三多,模特,紅樓夢,易經,牡丹亭,北京烤鴨,潑墨,中藥,書法,中國功夫,麗江,旗袍,敦煌,絲路,武俠,長城,秦俑,李白,禪宗,綠茶,中國紅,春江花月夜,莊周夢蝶,還是當代藝術呢?……

【按】原文標題為“當代藝術不能太中國足球了——也談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發現當代”策展人Anton在接受搜狐訪問時,認為“沒有人知道當代藝術到底是什麼,還沒有對當代藝術有很固定的界定,雖然近些年有很多的展覽,出現很多的藝術家,但是當代藝術從哪發生,今後將會成為什麼樣子,現在並沒有固定的結論……”。

據義大利《安莎社》報道,義大利蒙扎商會在義大利米蘭、羅馬、拿波裏和蒙扎四個城市600位市民的問卷調查顯示:43.4%的市民表示不願意購買帶有“中國製造”標簽的服裝産品。33.4%的市民表示願意購買。市民對原産地的標簽的在意和認知程度在增強。僅有5.5%的市民不看標簽。在這些城市中,53.6%的拿波裏人表示要避免購買“中國製造”的服裝産品。

《環球企業家》雜誌在2008年競爭力專題中這樣認為,60年後,世界孜孜不倦談論的,是中國世紀。就像15-16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8-19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以及20世紀的美國一樣。文章特別指出,中國企業的“中國製造”現象也到了新的洗牌時刻了。

列舉以上三段沒有直接聯繫的材料,但是和中國當代藝術接下來要發生的變化很可能緊密相關,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發展處於新一輪極為微妙但一定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裂變”前夕,而這次變化的驅動力之一就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開始升級的。

在中國社會現實時刻發生著巨大變化之時,像服裝行業一樣,當代藝術的“中國製造”切入到“中國創造”,看來也擋不住提前擺到前臺來了。

30年的當代藝術已經被階段性總結夠了吧,能不能暫時停一停,畢竟最初30年的發展不可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上限,現在中國藝術界對這個問題應該看得要更清楚一些了吧。那麼30年之後呢,中國當代藝術未來在哪呢?這應該是後經濟危機時代留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直接課題。

金融危機之後,藝術的新世界將開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次危機都是視覺重新調整,創新取得突破的機會。這一輪,“中國創造”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又有哪些藝術家以及包括批評家在內的各類當代藝術操作員開始編寫新程式的準備了呢?

請不要浪費這次經濟危機!

被現實的當代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目前進展情況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清晰,在這樣一波突然的市場高潮過後,一些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特別是創造力的匱乏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集體共識,後經濟危機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但願種種跡象能夠讓新一輪當代藝術新關係與新的局面呼之欲出,不過在新的可能性到來之前,還是先在這裡歸納一下關於近些年發生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被現實”與相關的問題吧:

其一,被經營的現實。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當代藝術當作完成式來經營,大家圍繞在當代藝術“成功産品”上所做的文章過於功利,這也是中國的當代藝術自’85美術新潮和’89美術大展以來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這幾年回顧展滿天飛,對於新藝術現象的推波助瀾卻寥寥無幾;

其二,被定義的現實。當代藝術是什麼,在沒有方向之前,什麼都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對於問題討論的半徑有多大,都沒有討論。現在所有的藝術行為都被順裏成章成為當代藝術,“是什麼”帶來的疑問又怎麼解決呢?關於當代藝術的定義問題過於概念化與符號化,以至於人工局限了當代藝術的邊界。另外,對於中國新的現實變化評估和預見不足,導致當代藝術的可能性與想像力得到巨大的遏制,諸如,二三十年來藝術界權威不斷橫行,這本身是對當代藝術精神的極度嘲諷;

其三,被藝術史的現實。藝術史書寫的有效性問題是不是值得再討論下去?有時間不如建議專家們多研究與提示當代藝術最新的變化是什麼,在哪等等,可能比心懷各種目的去書寫這段近歷史要真實許多。邏輯疑問之一就是中國當代藝術所處的現實現在和過去完全是斷裂的關係,書寫藝術史對新的當代藝術並不需要産生實質性的影響,這樣的書寫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大動干戈。邏輯疑問之二為什麼還要用過去的標準來書寫可能與更未來的當代藝術。邏輯疑問之三,還不如等等而後再去書寫當代藝術發生前後社會現實發生巨變之後帶來的差異變化史,可能更有説服力?邏輯疑問之五就算是書寫藝術史是需要的,那麼被書寫藝術史利益現實花掉很多時間之後,那麼對於藝術未來趨勢的討論呢?

其四,被製造的現實。看起來這個時代,一切都變得可能性,看看“玉米”李宇春當年時怎麼被中國社會現實製造出來的吧:她在短短的三個月“被製造”,從“一個流行巨星的模倣者變成國家偶像”,而很大部分原因是“源於4億短信投票和眾多的歌迷網站”對她的狂熱支援——這是當年任何一個人想像不到的。當然,中國社會現實一直在不停“被製造”:一會兒木子美,一會兒韓寒,一會兒米盧,一會兒芙蓉姐姐,一會兒于丹,一會兒宋莊,一會兒汶川,一會兒小瀋陽,一會兒是“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一會兒袁騰飛,一會兒曾軼可,一會兒巴菲特,一會兒魔獸,一會兒勁舞團,一會兒Google,一會兒QQ,一會兒MySpace,一會兒YouTube,一會兒淘寶,一會兒Blog,一會兒Twitter,一會兒麥道夫……當中國的現實被當代藝術製造成為一條潛規則之後,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將能夠準確概括類似網路“一元秒殺”超級變化的現實呢?

“中國製造”不再好賣了

從目前發展的現狀看,可以比照出中國的當代藝術演繹的荒誕“現實”,當代藝術的將來式被我們看做是完成式,放眼看過去都是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功産品”論,問題是當代藝術不等同於流水線産品,它仍然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參數,可是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成功的産品幾乎像體育動作一樣實現技術量化:比如頭要畫大,顏色要紅一點,綠一點,傻笑一點,構圖要平抹一點,要潰爛一點,要流淌一點,要廣告化一點,要德國李一點,要日本卡通一點,或者就乾脆做美國波譜的徒子徒孫,再外賣一些中國特色符號和資源,再涂些可以進入所謂藝術史的花邊評論,也算是對國際的接軌,可是這又是算哪門子接軌呢,恐怕是一廂情願吧……

別説藝術品,連普通的商品都越來越個性化,而藝術品卻可以掩耳盜鈴似的如此盜版如此山寨,哪天媒體報道出藝術品面臨“消費門”事件看來也不是不可能的。靠點子發家致富的中國當代藝術,對了多學學人家喬布斯吧,“蘋果的産品必須持續使人欣喜”,可是今天中國的藝術呢?總不能讓“不能太中國當代藝術了”,成為新的流行語吧,不過似乎也很難説。

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成為流行樣式,問題它本身不是陽春白雪和曲高和寡,卻被大面積生産與複製,這樣的“現實”當然觸目驚心更讓人鄙視,這跟網路PS有什麼區別呢?這樣利益心思很複雜的“中國製造”的行為與現狀以及展覽現場還能維持多久呢?

至少,眼下的實際境遇是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路線已經失效,諸如前幾年還鑼鼓喧天聲勢浩大的政治波普與艷俗為特徵的藝術樣式,轉眼之間卻已經成為昨日黃花,像過氣的演員那樣尷尬到自身身份都無法明確。

這些年社會各個層面單方面放大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顯性功能,卻忽略了它致命的成名方式和渠道,別忘了屬性上它仍然是“中國製造”的一種,就像服裝行業一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屬於中國企業的國際時裝品牌,而經濟危機一下子改變了這種之前看似穩妥的方式,事實是現在90%服裝企業都面臨生存危機,中國當代藝術作為主打外銷市場的貼上“中國製造”標簽的視覺産品也無法逃避。

中國當代藝術不是一個秀場,對於眼下的不求創造力只求簡單轉化的中國當代藝術實際上已經敲響了警鐘,別再指望當年的神話出現了,必須重新尋找自身發展新的動力。

可是中國創造的力量從哪來呢?諸如崑曲,京劇,老子,許三多,模特,紅樓夢,易經,牡丹亭,北京烤鴨,潑墨,中藥,書法,中國功夫,麗江,旗袍,敦煌,絲路,武俠,長城,秦俑,李白,禪宗,綠茶,中國紅,春江花月夜,莊周夢蝶,還是當代藝術呢?……

1   2   3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之乎者也——當代藝術的修辭學
·  當代藝術的前沿學術研討會(下)
· 當代藝術:新時代的新生態
· 朱青生: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轉型
· 當代藝術的命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