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四大名著繪製的連環畫
從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到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從顧炳鑫的《紅岩》到華三川的《白毛女》,説起這些連環畫,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因為這些“小人書”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但是現在,連環畫除變成藏家的藏品外,在大眾視野中幾乎銷聲匿跡了;在世的連環畫畫家也都紛紛步入遲暮之年,難有新作。難道連環畫真的要被時代淘汰嗎?
前不久,北京畫院與上海美術館通力合作,將後者館藏的賀友直連環畫拿到北京舉辦畫展,作為交流,北京畫院收藏的《地球的紅飄帶》連環畫作品赴滬交換展出。開幕式當天,80多歲高齡的賀友直簽名售書,一本本帶著墨香的再版連環畫作品被很多老讀者高興地珍藏。這使得我們將目光投入連環畫領域,作為繪畫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資訊發達的當今時代,連環畫如何生存發展?
由鼎盛轉向平靜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建設開始全面恢復,連環畫也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期。“當時連環畫在美術界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從1976年到1985年,連環畫突然興盛起來,畫國畫、油畫甚至是搞雕塑的,都來畫連環畫,包括現在一些著名的畫家比如范曾,當時都畫過連環畫。”連環畫畫家、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主任沈堯伊回憶説,“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文學發展迅速,創作出很多短篇和中篇小説,如《人到中年》、《班主任》等關注社會的作品,連環畫能和文學緊密結合,也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關注。其次,其他的畫種當時尚未進入市場,而畫連環畫不僅有發表的陣地,且還有稿酬。”
當時連環畫在全國美展的評獎中佔了重頭,在第六屆全國美展(1984年)中得到了23塊獎牌,光金獎就拿了4塊。連環畫出版物的發行量很大,佔了整個出版物的三分之一。以1982年為例,全年共出版連環畫作品2100余種,單本印量10萬冊,相當於1960年代印量的20倍。1985年,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成立,這是以畫種分工成立的國營專業出版社。創作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還開設了連環畫專業,連續招生10年。
“到了1985年以後,連環畫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跟當時作品的粗製濫造有關係,還有就是改革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國畫、油畫市場化程度增強,價格賣得比較高。” 沈堯伊分析説,“當然主要原因和大眾文化轉型有關係,隨著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影視作品帶給觀眾的衝擊力更強,作為印刷文本的連環畫肯定會受到衝擊。多方原因的影響下,連環畫的出版一下子就降溫了。”
畫者冷藏家熱
目前國內從事連環畫創作的畫家很少,在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下挂名的僅有五六十位。創作狀況可以説是青黃不接:過去的專職畫家如今都已年老,少有新作,年輕的卻沒有跟上來,出現了斷代。連環畫畫家劉曉剛説:“受市場經濟影響,現在的畫家普遍看重經濟效益。事實上,連環畫這個畫種有很大的創作難度,大畫家不願意去畫,一般水準的畫家又沒有這個功力,因而只能被冷落在一旁。”國內唯一一份連環畫期刊《連環畫報》現在還在辦,但是境況僅能夠維持生存,以前發行量達到了100萬份,現在大約只有一、兩萬。
連環畫的讀者也越來越少了。國外動漫作品充斥圖書市場,國內的動畫書也是五花八門、眼花繚亂,提起連環畫,大多數孩子反而會覺得陌生。一些成年人倒是希望能看到小時候讀過的連環畫,“我們更希望能看到新的連環畫問世,遺憾的是,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就是有再版的連環畫也非常粗糙,看不到昔日的光彩。”經常逛書店的陳先生説。
在一片沉寂之中,連環畫收藏倒是熱了起來。上世紀90年代起,連環畫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根據不同版本、作者、題材劃分出不同層次。目前國內的連環畫收藏隊伍大概有幾萬人,和其他收藏隊伍不太一樣,連環畫收藏者大都是看連環畫長大的,對這些“小人書”很有感情,經濟收益並不是很看重。
但物以稀為貴,近些年來,連環畫走上了拍賣臺,拍出了不少高價。在2008年6月舉行的連環畫精品收藏拍賣會上,以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連環畫《布克奇傳》拍出了9680元,《水滸全傳插圖(宣紙本)》拍出6600元。還有拍出近似天價的連環畫手稿,2005年春季,程十發的一部連環畫原稿拍賣到1100萬元人民幣,沈堯伊的《地球的紅飄帶》原稿曾以1450萬元人民幣成交。沈堯伊表示,“由於連環畫是印刷品,對於手稿作者本人不太在意,編輯部也隨意丟棄,所以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原作很少。”
“連環畫不會消失”
“連環畫不可能像過去一樣獨霸一方,但至少還有生存的空間,因為無論如何影像不能完全取代印刷品讀物。” 沈堯伊説,“連環畫是文學和繪畫的結合體,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繪畫藝術的體現,這種優勢是單幅畫作不具備的。而且它可以根據作者、作品的不同需求進行創作,從這個角度看,連環畫永遠不會消失。”
毋庸置疑,無論在題材上還是技術上,手繪而成的連環畫都已經落伍,如果不吸納新的創作元素,生存道路將會越來越窄。山東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王經春認為,與流行的卡通類出版物相比,傳統連環畫在資訊快捷和想像力的發揮上或許力所不及,但就藝術性和文學性的珠聯璧合上則遠遠勝出一籌,特別是連環畫獨一無二的藝術特色,既包容了我國傳統美術的精華,也結合了當代美術的發展。可惜的是探索的腳步如今向前邁得不大,甚至停滯了許多年。現在需要做的工作是選好題材,組織優秀的美術家,結合出版業的發展潮流,對連環畫來一個“脫胎換骨”,讓它形式上有時代感,內容上有吸引人的題材,特別是要在藝術上精益求精,這樣連環畫才會走出一條新路。
翻開幾十年前的“小人書”,生動的人物形象、簡潔的敘事語言、親切的故事情節立刻産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如從前那樣有活力。連環畫作為美術創作,是最貼近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也必定是大眾需要的。我們希望並期待,連環畫能夠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突出重圍,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