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怎樣看炎黃藝術館的託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1 19:14:2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88年陪台灣畫家劉國松拜訪黃胄先生的情景。相約在炎黃藝術館的工地,舉目四望,周圍大致是城鄉結合部的感覺,不見高樓,炎黃藝術館開工之後挖地基而呈現的深坑倒是十分醒目。黃胄先生為這個館的建設勞心費神可能難以用語言文字來説明,而約劉國松見面,也是希望這位台灣畫家能夠幫忙在台灣弄一點建設的資金。可以説,炎黃藝術館從1986年開始籌建、1991年9月28日落成開放,直至2007年底與一銀行簽訂了全面委託管理協議,一直都被錢字困擾。因為作為我國第一座民辦公助的大型藝術館,自籌資金中僅一年的水電費就已經很可觀,黃胄先生故去,夫人鄭聞慧撐起一片天,迄今也已經有十餘年,又是另一番的勞心費神。

託管前的炎黃藝術館,已經被淹沒在周圍的高樓之中。時代之變不僅讓炎黃藝術館在一個大的區域空間內變得很小,也感到陳舊,而民營美術館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在它的身上出現。因此,謀求出路則在常理之中。銀行在10年託管期內每年投入1000萬元資金來託管,以保證它的正常運營,自然是好事情。別的不説,僅鄭聞慧老師即可安心養老。可是,在金融危機的現狀中,人們對於銀行這個過去不容置疑的企業産生了信心上的動搖,畢竟像擁有158年曆史、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以及華爾街上的眾多金融機構的金融欺詐,難以再讓人們建立起像以往那樣對銀行的信心。好在炎黃藝術館經歷了不到1年的裝修改造後,于2008年7月重張,最近又舉辦了一個大型的徐悲鴻藝術展,終於在人們的期待中看到了一個美好的起頭。

儘管業界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其動機的揣測,實際上,只要在國家的政策和法律的範圍內,在企業支付能力的可能中,即使有借助此為企業收藏的動機,也無可厚非。只要不影響到藝術館之本,人家出了錢,適當謀點利,也合情合理,畢竟這還是一家民營的藝術館。怕就怕有錢的時候是一種想法,沒錢的時候,或錢緊張的時候又是另一種想法,而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是要持續發展的。

銀行收藏藝術品,不只是一種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也是一種商業手段和衍生産品,所以,在金融危機中有明眼人在解讀為什麼外國的大銀行都像藝術博物館;所以,瑞銀(UBS)能夠大投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那麼大規模的收藏展覽。但是,反被收藏所累的案例也是很多,尤其是在當下。是手段或是産品,都牽涉到經營的問題,比如某銀行的藝術品投資計劃(藝術基金),作為“領先市場首家推出的高端理財産品”,預期年收益率最高將達到18%,如今看來,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不久前買來的等待升值的當代藝術品,已經縮水一半,其他的也是不升反降,那麼,預期的年收益率不知從何而來。或許對一家銀行來説,在正常年景之下一年花1000萬元不算什麼,可是,遇到像當下這種銀行最不好過的年景,1000萬元也不是一個小數字。因此,看炎黃藝術館的託管,不能看眼前一時;如果不能堅持協議期限的10年(此時不宜談長久),如今的轟轟烈烈也等於零。

下一頁西藏的藝術家和藝術觀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