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張立行:當下中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症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0 13:10:32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最近,筆者參觀了國內幾個頗具規模的中國畫畫展,展覽中不乏一些所謂中國畫壇當紅人物的作品。但是,令筆者失望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參展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雖然名為國畫,但是,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表現手法,都遠離中國文化的內涵意韻,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中國畫家之手,也與所謂的中國畫的底蘊相去甚遠。這恰恰反映了目前在國畫創作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所謂中國文化貧血現象。

相對於西方外來畫種來説,中國畫理所當然地應該是以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為旨歸的。儘管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對畫家的繪畫才能、筆墨技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內核和美學標準卻一直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傳統畫論中稱中國畫為“文之餘也”或“文之極也”。“余”也好,“極”也罷,都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修養乃是中國畫的根基所在。當代中國畫創作本應以中國文化的修養作為其有力的支撐,真正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但可惜的是,以往中國畫賴以“生存”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現在在中國畫創作領域受到很大的漠視。遠的不説,就以現在的美術教育而言,許多藝術院校的中國畫專業名存實亡,而代之以所謂的水墨畫。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麼都能畫,中西畫種的區別只在工具材料的轉換。

於是,部分院校的中國畫專業被取消,籠統地改作繪畫專業。不少美術院校的學生名義上學的是中國畫,但主要接受的是西式的美術造型訓練,而中國畫畫家所必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卻缺失多多,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然,西式的藝術造型訓練對掌握美術的基本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中國畫的學習和研究,更應該建立在完整的中國文化架構基礎上。中國畫不僅僅是一門技藝,而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有機的一環。由於缺少中國文化的底氣,現在不少中國畫畫家的所謂創新,往往行之不遠,熱鬧一時後復歸沉寂。

對一個優秀稱職的中國畫畫家來説,中國文化素養不是一種表面文章,而應完全融化到其日常的創作中去。過去畫中國畫的人,要“詩書畫印”皆擅。但是,不説其他,時下有多少中國畫畫家能為自己的畫題詩?君不見,現在書市上出版的專門為書畫家題詞用的形形色色的工具書如《畫家畫題顧問》、《書畫題跋必備》等達數十種之多,有些畫家離開了這些工具書就寸步難行。更有甚者,有的畫家連古人的題跋也抄不通,所抄的題跋與畫面或完全無關或牽強附會。

社會上還有部分中國畫畫家借中國畫的程式筆墨為傍身之技,筆墨在他們手上已經成為形式的軀殼。不管是科班出身還是江湖畫手,如果在中國文化素養方面有所缺失,都是會失去中國畫的靈魂的。沒有了中國文化脊梁的支撐,真可謂有筆墨為零,沒有筆墨也等於零。

現在國內美院招生表面上很火,實際上許多人是考其他專業沒有把握,才“轉投”美術專業的,並非出於熱愛。而在美術各個專業中,國畫又排在最後,設計、油畫等專業考不中,才勉強“邁入”國畫之門。沒有高素質、對中國畫充滿熱愛之情的一流人才,何談振興中國畫?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