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的崛起意味著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9 15:58:00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朱浩雲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在相當一段時間備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冷落。可以説,整個八九十年代,當代藝術在國內沒有什麼市場行情。國內拍賣當代藝術的拍賣行也鳳毛麟角。由於成交不理想,一些拍賣行只能苦苦支撐。2001年,劉小東的《走神兒》在中國嘉德拍賣時,估價只有4、5萬元,卻依然沒有逃脫流標的命運。時隔5年,當這件作品再次被榮寶拍賣推出時,卻賣了88萬元。2002年,王沂東的《有這麼一個小院》18萬元也沒有人要,2005年在嘉德卻以192.5萬元成交。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巨幅油畫,被國內一買家以2200萬元收入囊中,轟動海內外。當代藝術品在市場的崛起意味著什麼?

  思考之一:當代藝術成交價高並不一定代表藝術成就高。比如,新一輩畫家曾梵志、蔡國強的作品價格力壓徐悲鴻。對此,蔡國強顯得頭腦十分清醒。他説:“如果你注意到與這個市場熱度相比,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會因為高價而得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它的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説明高價並不意味著藝術成就。”

  思考之二:當代藝術在海外市場上持續火爆,價格動輒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如此“天價”有可能被海外操縱。有數據統計,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是被海外收藏者購買的。在他們的拉動下,當代藝術作品在國內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有專家更尖銳地指出:“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識的操縱下,通過10多年的市場運作,一些‘醜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國形象的主流作品,並通過炒作,以天價回流,最後還是跟風的中國人在花冤枉錢‘買單’。”

  思考之三:當代藝術走紅拍賣市場並未引來國人的叫好,相反引來空前的爭議。中國美協顧問、中國美院原院長肖峰認為:“藝術要有一種追求,能帶給人以美感,弘揚真、善、美。如果藝術創作宣揚的是假、醜、惡,那就大大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在藝術上能出現多元化的現象是好的,但現在有不少怪誕的創作甚至於傷害民族自尊,這都是可怕的現象,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和宗旨,不是對藝術的追求。”

  思考之四:當代藝術走紅並不意味著這類作品是中國美術的主流。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認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格局比較複雜,有點良莠不齊、魚目混珠。我們肯定大多數的藝術家都傾向於認認真真搞一些實驗性作品,但也有個別藝術家採取的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角度,他們的‘藝術’作品傳達出的東西很有問題。我們相信這種個別現象不會成為整體走向和整體現象。”

  思考之五:如今當代藝術的走紅並不意味著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蘇聯也出現過所謂的“前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一度也被西方媒體和收藏家的大肆炒作,價格扶搖直上。然而好景不長,如今這些“前衛藝術”作品身價一落千丈,無人問津。那些原來走紅的藝術家也沒人理了,有的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