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獨立策展人機制離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有多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23 15:15:25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武湛

策展人一詞源於英文curator,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其工作內容主要是策劃組織各種具有探索性的當代藝術展。近幾年,借媒體之東風,策展人這一時尚稱謂可謂風光無限。事實上,在中國當代藝術“坎坷而又輝煌”的歷史中,策展人的角色一直非常重要。從“墻外開花墻內香”的上世紀90年代到全球資本追捧的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的學術推動力量和市場推廣作用確實不可小覷。但是,在中國當代藝術充分市場化的今天,策展人的策劃活動還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應有的學術針對性已成為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今,商業主義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的文化生活腹地,藝術活動的商業化運作、藝術品的商品化轉型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整體特徵來看,藝術品的審美性收藏正在逐漸被投資性收購所取代。雖然作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並積極地融入消費性的文化生活,部分地成為文化消費産品中的一員,似乎是中國當代藝術不可避免的命運。但是,藝術作品的商品化蛻變和藝術活動的商業化炒作卻很可能將當代藝術的發展引入歧途。因此,如何在商業與學術、消費與文化、商品與藝術品的矛盾關係過程中,避免商業主義對藝術活動的粗暴干涉,保持中國當代藝術最基本的學術針對性,已經成為策展人工作中必須謹慎處理的問題。

就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的工作現狀來看,形勢似乎不容樂觀。雖然策展人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進程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群體的角色構成一直比較混雜,策展人的身份特徵也始終比較模糊。

由於歷史的原因,早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主要由批評家兼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批評家在通過評論文章保持其藝術判斷力和學術批判性的同時,開始更多地通過策劃展覽的方式錶明其學術立場。雖然批評家的策展工作具有明顯的非職業化特徵,但這一兼職角色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策展模式,而非職業策展人的身份模式卻先天地使其策展工作帶有某些不足。批評家兼任策展人,一方面很可能造成其由於個人利益因素而與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等形成過於親密的連帶關係,很難保證批評原則的客觀公正性和學術精準度,甚至造成中國當代藝術中批評力量的弱化和批評話語的失真。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學術批評不能對當代藝術展的策劃保持必要的審視距離和較為中立的批評立場,而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策劃、展覽環節與冷靜的批評聲音疏離,甚至造成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性不斷增強的同時,藝術性、學術性不斷降低、弱化、甚至消失的局面。

此外,隨著民間性展覽空間的不斷增加和商業力量對當代藝術的強勢介入,一些供職于商業性展覽空間(畫廊等)的職業策展人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群體中的一支新興力量。但是,由於這些策展人本身與展覽機構之間的行政隸屬和經濟依賴關係,很難保證展覽策劃的學術品質和對新藝術生態的推動能力,往往會陷入以市場為基本導向的商業旋渦。這樣一來,成名藝術家的作品由於其良好的市場表現而不斷地出現在各類展覽中,並借媒體之力形成相當強勢的明星效應和市場效果,為藝術品經營機構贏得可觀的商業收益。這種模式一旦佔據策展行業的主要份額,必然會形成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其他聲音的自然遮蔽,並導致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傳播效果上全面性、客觀性和生命力的弱化,從而與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的探索性、創新性等基本品質相背離。

由此可見,就目前中國當代藝術中策展人的基本構成而言,無論是非職業策展人還是職業策展人都很難為今後中國當代藝術策劃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身份基礎。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我們積極地引入了源自西方文化的策展人角色,卻沒有同時引入健全的策展人機制和藝術運作機制,西方當代藝術運作模式中的基金會機制、批評機制、策展機制、收藏機制等並沒有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熱同步完善起來。這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和學術的互動關係中呈現出明顯的營養失衡,併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畸形發展埋下了重大隱患。因此,為了促進今後中國當代藝術的健康發展,使其在商業與學術的互動關係中獲得必要的獨立空間,能否引入健全的獨立策展人機制和基金會機制等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核心問題。

下一頁吳長江:08不凡09精彩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