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藝·生活專題庫 > 威尼斯雙年展

卡塞爾文獻展50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8-17 17:57:08 | 文章來源: 大都市

   思考二

  中國的“卡塞爾展”在哪?

  為什麼中國人要來看德國人的展覽?

  的確為什麼要來看別人的展覽呢?都説卡塞爾文獻展是超越了藝術本身的展覽,是戰後德國藝術界十年空白期後的第一次國際性的藝術活動。它重塑了德國人的形象,是德國在背離人類逆動二十年後的一次知性回歸,同時還標明他們仍然是國際大家庭如此重要的一員……外界的種種讚美多少讓我們不僅僅對卡塞爾文獻展充滿了好奇。中國,從某種歷史角度來講,和德國有那麼點相似。如今,藝術更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蓬勃發展,或許我們的頂級策展人們也能夠開始醞釀一個屬於中國的大展,在國際舞臺上巡迴展出,也讓那些外國人來看看咱中國的文化。

  中國的“卡塞爾展”在哪?中國的“卡塞爾展”什麼時候能夠出現?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需要什麼樣的背景才能成就自己的“卡塞爾展”?世界藝術三大展,巴西還佔了一個,無論國力、對外的開放程度,中國都不比巴西差,巴西能,中國為什麼不能?這些問題,或許不僅僅是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們需要思考的。

  視點二

  中國藝術家與卡塞爾

  在提倡全球多元文化藝術觀的今天,從邀請藝術家名單的選配,可以看出當今所謂的中心與邊緣、大師與新秀、白皮膚與有色皮膚、男性與女性,均衡拼湊成的一個全球藝術面貌。從2002年第十一屆文獻展參展藝術家名單的分析來看,以藝術家的文化出身而言,展出的118位(組)藝術家中有40多位來自所謂的“第三世界”;16位來自非洲大陸;12位來自拉丁美洲;19位來自亞、澳與中東地區。若加上近十位來自東歐的藝術家,那麼,長久以來遭主流體制漠視,屬於所謂“邊陲”地區的藝術家的數量則與出身西歐和北美文化體系的藝術家數量旗鼓相當了,文獻展不再只是歐美藝術家的專場了。中國藝術家的影子也曾出現在卡塞爾,其中北京的馮夢波攜他的CD-ROM作品《我的私人照相簿》和上海的楊福東攜他的影像作品《陌生天堂》參加了2002年卡塞爾文獻展。馮夢波已是連續第二屆參加文獻展的中國藝術家了。

  2007年,上海藝術家施勇將針對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做一個題為《2007年,卡塞爾沒有文獻展》的作品。這是一個藝術家關於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的測試計劃:

  在如今這個到處都是雙年展,到處都是全球性藝術展事,到處都有策展人、藝術家、藝術機構、基金會、畫廊、收藏機構及公眾,每天像趕場子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奔走的這個飛速旋轉的藝術世界裏,藝術是否真的應該停下來,作一次休息了?被我們視為非常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是否應該率先做個樣板,休息一次?讓藝術家休息,讓策展人休息,讓批評家休息,讓公眾休息,讓藝術機構休息,讓藝術基金會休息,讓贊助機構休息,讓畫廊休息……

 

   上一頁   1   2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