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擔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25 11:40:5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7月的青海涼爽宜人,17日至23日,2014年“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活動在西寧市舉行,由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以下簡稱“文幹院”)組織的專家對來自青海43個縣區的120余名文化骨幹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培訓。“不同於曾參加過的‘他講我聽式’的輕鬆培訓,這是一場令人‘頭疼’的培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頭腦風暴’。”一位參加培訓的學員如此感嘆。

“下一點兒雨,加一點兒油”

此次培訓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效能提升、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兩個班,這也是文幹院第一次以“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的身份到邊疆服務,文幹院副院長段周武説:“文幹院作為文化部直屬的幹部教育培訓機構,是全國文化幹部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積累了大量的教師資源以及獨特的人才管理、培訓理念與方法,我們希望能與全國文化單位實現資源共用,更好地發揮我們的作用。”

此想法恰與“春雨工程”的理念相符。“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是文化部、中央文明辦協調全國各省區市優秀文化資源,造福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一項重大活動。活動自2011年開展以來,以“大舞臺”“大展臺”“大講堂”的形式在豐富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的“大講堂”不乏一些專業技術類、文化管理類的系列講座,這與文幹院的工作內容十分契合。同時,“送培訓”的形式也讓青海更多的文化骨幹受益良多。段周武表示:“能為青海省的基層文化隊伍建設下一點兒雨、加一點兒油,我們感到很快樂。”

讓培訓更具有針對性

雖然文幹院是第一次以“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的身份來青海做培訓,但與青海可謂是“舊識”。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副廳長司才仁説,近幾年,青海省十分重視公共文化系統的專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培養,多次舉辦培訓班,從2010年至今,還曾先後4次組織全省各級文化幹部赴京參加文幹院的培訓。

有了以往的“交情”,此次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為了使培訓更具針對性,雙方就各自的優勢資源及存在困難積極溝通,多次調整授課專家及講座內容。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人事處處長晏書臣説:“根據以往參加培訓的學員反饋、近期徵集的文化骨幹關心的熱點問題等,我們與文幹院積極協調,最終確定了兩大培訓班的主題,並且各有側重。”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效能提升培訓班偏重理論,主要針對基層文化管理骨幹;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培訓班則重實踐,主要針對文化館的業務幹部。

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主講的“城鎮化背景下的文化遺産保護”的專題講座就是應青海要求新增加的內容。晏書臣表示“這是考慮到青海的實際情況”,青海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擁有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藏族婚宴十八説、玉樹的賽馬會、土族輪子秋等,而在城鎮化進程中地域文化的前景如何,應如何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關聯等問題,對青海的文化工作者而言,是十分急切而有意義的。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索南聽完講座後感慨:“聽完劉老的講座,我學到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文化工作者的擔當。”

“結構化研討”帶領學員理清思路

“從來沒參加過這種形式的培訓。”許多學員都表示,此次培訓教師優秀、內容貼近實際、課程安排科學,尤其是那一堂“結構化研討”,好似一場頭腦風暴。

結構化研討最大特點是“以問題為嚮導”,把學員分成小組討論,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三部分。

此次結構化研討的主題定為“如何利用現有條件創造性地開展縣級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分組後,學員針對自己所在地區、所從事工作,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經過概括、歸納,“文化幹部整合現有資源的能力差”“文化幹部觀念陳舊、服務意識弱”“群眾參與活動積極性不高”三個問題較為普遍、突出。

對於群眾參與活動積極性不高這一問題,某一小組指出“安排活動要因時制宜,適合農牧業生産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根據生産忙閒來選擇活動時間”,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此外,也有部分對策頗具爭議,引起學員熱議。有學員指出,應每季度進行一次調研,以便及時了解農牧民需求,調整服務方式。有學員則反駁説:“青海地廣人稀,許多牧區人員住得很分散,調研所需時間較久,加之後續的調研分析、調整方案,每季度調研一次可行性較低。”

“人員、交通的問題在青海確實比較突出。”學員孟克説。他作為海西州德令哈市蓄集鄉文化站唯一的工作人員,常年奔波于該鄉的6個村,好在孟克在每個村都發展了一名文化志願者,賽馬會、駱駝文化節等活動也都能順利開展。而此次的結構化研討讓孟克意識到工作的問題:“我沒有抓住地域、民族文化的特點,活動的形式也不夠多樣。”並有了一些新思路,“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搞演出,唱唱跳跳,回去後我想組織培訓班,發揮當地的特色資源優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