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阿列西•艾兒雅維奇:前衛運動中的審美革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6 10:18:42 | 文章來源: cafa

2014年5月21日晚上6點半,由中央美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主辦的“前衛運動中的審美革命”講座在5號樓1層 A110 教室開講,主講人為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斯洛維尼亞社會科學院教授阿列西·艾兒雅維奇。

講座一開始,阿列西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美學前衛運動。美學前衛運動區別於藝術前衛運動,但是兩者之間依舊存在著密切的聯繫。美學前衛運動由具體的藝術領域延伸到其他各個方面,包括社會政治、身體以及技術範疇。在希臘語中,“aesthetic”涉及廣義上的所有感官,包括對共同體的再現與改造。正如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所言:“美學是聯接藝術、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節。” 馬克思早期著作與席勒的早期美學觀點也很相似,他將藝術與生活相聯繫,認為藝術是把思想轉化為共同體的感知經驗。本次講座包含三個命題:1、以前衛運動本身為主幹向外延伸的譜係。藝術運動是這其中的一個極端,是一種純粹的理想類型。而美學前衛運動滲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技術層面。2、美學前衛藝術的追求,即我們採取不同方式去體驗和感知世界,從而對現實産生豐富的經驗。3、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三代前衛運動,其中有一部分構成了美學前衛運動。

早期的美學前衛運動包括義大利的未來主義、俄國構成主義。未來主義中的政治與藝術相結盟,並且通過政治革命來推進運動。未來主義在政治上與法西斯息息相關,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他們之間關係相當脆弱。俄國構成主義則傾向於馬克思主義,與布爾什維克政府結盟,比格爾對藝術的判斷取決於其是否能産生激進的政治。在藝術領域,美學革命最早作用於浪漫主義,在朗西埃的理論中,美學革命指單一的歷史事件:藝術美學體制的形成,它替換了人類對人性的認識。早期的藝術前衛運功,如立體主義、表現主義運動,主要是藝術風格與技法的革命,但是美學革命更加深刻,它通過改變人的感知來介入行動,最後深入到生活中。正如工藝美術運動中的包豪斯運動,開啟了藝術史嶄新的一頁。美學前衛運動産生的先決條件是藝術、政治與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正如居伊•德波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政治家,他認為政治是最高的藝術,而美學前衛運動是藝術和政治的共同願望。由此可見,藝術與政治相結合是美學前衛運動中的一個共同特徵,但是這個特徵並非一直持續。藝術是政治表達必要的手段,但也具備真實與體驗的必要性,同時可以將再現世界變為改造世界,因此藝術要確立共同體意識,而非必須尋求政治組織作為依靠。

第一代前衛運動時期為1905年至1930年,早期的前衛運動與激進的政治團體相結盟,如未來主義。評判社會革命與藝術革命成功與否具備不同的標準,社會革命主要關注目標是否得到實現,而藝術革命主要著重于藝術史是否得以重構。美學革命結合了這兩者的特點,正如喬萬尼·帕尼尼所言:成為未來主義者,本身就是未來主義美學革命的成果。第二代前衛運動發生於20世紀50—70年代。第三代前衛運動發生於社會主義國家,與後現代主義緩慢疏遠,在假定的後現代語境中獲得個體的獨立。它對藝術傳統以及社會的反叛並不是總與革命相聯繫,而常常是個人化的行為。第三代前衛運動者常常處在一個理想狀態之中,他們認為通過自身可以推廣一種理念,改造國家民族共同體,再進一步改變困境。阿列西教授指出:在前衛運動中,美學前衛運動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與社會前衛運動、政治前衛運動交錯重疊。藝術革命與社會革命則相互依存,正如十月革命是立體主義時期藝術革命的延續,兩者之間的關聯恰恰闡述了美學革命的意義。此外,藝術革命與美學革命常常難分彼此,互相纏繞,並且多數與政治相關聯,比如在激進的社會革命中總有藝術革命的存在。

阿列西教授最後總結説:前衛運動不能和現代主義相捆綁,否則會局限它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並且在現實的政治前衛運動中,藝術史的機制可以加以重構,所以前衛運動的歷史將漫長無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