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考:另一種“軍備競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12 10:40:23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2月16日,淩晨五點半,中國美術學院一年級新生小欣從床上爬起來。吃完早飯,她被帶到考場,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她要幾乎一動不動地坐在椅子上,為新一屆藝考生當“彩色人物頭像”的模特。今年本科藝考,中國美術學院共動用了750多位模特,大多是像小欣這樣的一年級新生,3天考試下來,他們平均每人要當12個小時的模特,被畫上百遍。“雖然在微網志吐槽又冷又累,有的學生還把我畫得很醜,但心裏明白他們的辛苦,畢竟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小欣以一副過來人的口吻向記者表示。

年復一年,藝考生在匆忙中度過。考場之外,一張張年輕稚嫩的身影,穿梭在各種“考試指南”、“考試形象設計”、“考前強化培訓班”的廣告宣傳頁之中。巨大的花費,讓“藝考經濟”幾乎表現在每一個藝考家庭身上。小欣無疑是幸運兒。2014年,中戲表演係專業報錄比為1:137、廣播電視節目主持專業1:159;中國美院1:100;中傳媒播音主持專業1:137、表演專業1:170……事實上,對大部分“為考上大學”而參加藝考的學生,藝考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的集體選擇。

藝考很燒錢

小欣至今都在後怕:如果沒有考上中國美院,那父母的六七萬血汗錢就白花了。雖然小欣小時候學過美術,但對於藝考,小欣父母一開始非常反對。“他們知道藝考競爭激烈,不過我自己喜歡,就説服他們了。”小欣説,“但藝考真的很燒錢,補習班啊、培訓啊、工具啊等等各種費用加起來,一共花了最少六七萬吧,白花花的鈔票啊,覺得心裏不安,甚至質疑自己的選擇。”中國藝考網CEO萬自京向記者表示:“在臨近藝考的一年或半年裏,百分之七十的學生還是選擇培訓機構進行培訓的。”但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培訓費並非一筆小數目。在中國藝考網近期發佈的“藝考培訓中心收費情況”顯示:一線城市60天基礎班的培訓費用為9000-25000元;15天提高班費用為5000-12000元;6個月的長期班費用為21000-60000元;而所謂“協議班”費用則是高達30000-120000元的“天價”。

“普通農村家庭一般承擔不了。”萬自京告訴記者,“其中音樂類藝考的花費還要高些,有跟班的,也有一對一的,這個很燒錢,花多少錢就不太好説了,10萬20萬30萬都有,如果一個孩子從初中開始培養,極端點的,那花上百萬的也有。”藝考培訓市場,美術專業相對成熟。萬自京説:“拿北京畫室為例,不同大小的機構一年收入也不同,普通學生一年培訓費大概七八萬,北京美術培訓機構的學生人數在100-500人之間,一般200人左右,以我的了解,一家畫室一年可能有百十萬左右的純盈利。”但在萬自京看來,相比文化課培訓,藝考培訓市場有著天然的劣勢。“藝考培訓機構最大的也沒多大,連鎖機構最多也沒多少家。我個人覺得,這和藝考性質有關,它就是6月到第二年1月,然後就是空當期,沒多少學生。我認識的一個機構,忙的時候有三四十個老師,閒的時候就五六個,這也是一些機構選擇兼職的原因,包括兼職研究生和老師。而文化課一年四季都可以招生,所以總體而言,藝考培訓市場比較雜亂。”

事實上,即便考上心儀的藝術院校,“燒錢”也並未停息。記者了解到,大學藝術專業的學費大概是普通專業的2-3倍,戲劇表演、編導、播音主持、美術等熱門專業平均學費達到10000元以上/學年。小欣對此深有體會。“就算上了美院依舊很費錢,有些人即使畫得好,學費太貴也寧願不進。每年學費一萬五,加平時花費一年怎麼也要兩萬,而且很多材料需要買,學習哪些技法需要多種工具來嘗試。所以自己也在找兼職、代課等等,為自己賺點錢,減輕下家裏負擔。”

功利的選擇

藝考如此艱難,卻為何年年“高燒不退”?在中國藝考網發佈的“藝考人群調查”中顯示,參加藝考的學生分三類:文化課成績一般,只為能考上大學而投身藝考大軍的學生,佔85%左右;從小學習藝術的學生佔10%左右;其他因素影響的學生約佔5%。事實上,“半路出家”仍佔藝考大軍的主流。花幾個月突擊培訓,學到一門藝術專業的皮毛,然後同時報考多所藝術院校,以“廣撒網”的戰術彌補文化課的不足,似乎是大部分藝考生的選擇。這讓一些學生戲言:“高二還是普通人,高三就成‘藝術家’了。”

正因有如此“半路出家”的考生,也使得考前培訓對待考生更像是一條流水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曾見到過如此場景:在一個美術班上,因為學生眾多,授課老師舉著大喇叭,對著底下的學生仔細傳授繪畫技巧:一個蘋果要用幾筆畫完,應該左一筆,再右一筆,橫著是這個顏色,豎著是另外一個顏色。萬自京告訴記者:“藝考門檻一開始確實很低,讓人覺得這是條捷徑。很多人是為了考大學才學藝術,結果到了大學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它,而大學的專業課,包括選修課都比較難,學生最後就放棄這個專業了。但我相信趨勢是好的,家長和學生都應看清這種形勢,如果學生喜歡,進入這個行業還是有很好發展前途的。”

事實上,一些院校也在提高門檻。在今年中國美術學院本科招生考試中,報考圖像與媒體藝術類的考生發現考試內容不再是彩色靜物,而是換成了彩色頭像,這令不少人頗為不適,沒有兩三年的系統學習,想畫好一個人的頭像非常艱難。中國美術學院招生辦主任李都金在接受採訪時説:“這次考試調整內容就是要打破應試考試的弊端,讓突擊應考的學生敗下陣來。”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一些非藝術類院校也在大量開設藝術專業。2011年,全國就已有1679所高校開設藝術類專業招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曾表示:“有相當一部分院校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不顧辦學條件和社會需求而盲目開展藝術類招生。尤其是師資方面的辦學條件,與各種藝術門類辦學的實際需要相距甚大。”

市場需求

同樣是中國美院一年級新生的范琪(化名),已經開始為就業擔心。“説實話我從沒想過做除了美術之外的事,但現在還沒有畢業後的打算。”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范琪的擔憂並非多餘。早在2011年,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指出,美術學、音樂學等藝術類失業率很高,這與這些專業供過於求,超前于社會需求有關。

由此産生的一個疑問是,藝術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向是什麼?“像北影,它們很多專業確實是向明星方向培養,也確實出了不少明星。我個人覺得,好的學校可以朝著明星啊藝術家那方面培養,沒問題,但一般院校還是應該和社會掛鉤,貼近社會需求。如果學生在學校時可以提前接觸社會實踐,去看看市場需要什麼人才,那以後就業是很好的,以前有學生反饋資訊給我,一些學生給公司做些宣傳片啊,做小冊子啊,一些設計,其實這些學生將來就業很好,收入也非常不錯。”萬自京告訴本報記者。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教師李中則向記者表示:“如果從輿論上去提倡的話,學生是急需一個職業化學習的,這是肯定的,全世界都這樣,因為真正成為藝術家的,不會完全依賴學校體系。”媒體人朱白則從演藝人員培養機制的方面寫道:“沒有成熟的商業體制下的演藝人員培養機制,娛樂圈這種狀況跟中國足球的境遇類似。梯隊建設和未成年人培養取得的利益,沒有簽約一個當紅明星球員立竿見影,掙快錢和瞬間撈一筆的思路貫穿整個行業,以至於更年輕的有志於從事此行當的人就只能寄託藝術院校。而那些真正從藝術院校走出來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得益於學術教育呢?”

事實上,作為“另一種形式”的高考,藝考與高考一樣,某種意義上,都有著“軍備競賽”的性質。“藝考和普通高考其實是一樣的,一個更合理化的提議是,學習德國教育的提前分流(在高考前根據學生的基礎分為不同方向培養),但在中國分流是很晚的。事實上高考都不需要那麼多人參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去讀大學,起碼一半以上應該進入職業學校。而提前分流最大的困難,可能就是整個社會對學歷不理性的重視。”李中認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