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美術教育給孩子一個朋友而不是老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1 11:22:57 | 文章來源: 華商報

近日,一個關於少兒美術教育的網帖引發眾多人關注,其中“中國95%的‘畫畫班’都在摧殘兒童”的説法讓那些望子成龍,特別是希望孩子在藝術道路上有所成就的家長們更是關注起這個問題。目前的少兒美術教育到底情況如何,真的像帖子所説的那樣,大家都中招了嗎?

少兒美術教育高度模式化

網帖中提到,曾經有一個相關的調查:幾乎95%以上的“美術班”都在“教”孩子怎樣照著一個東西“學”畫,不管這個孩子是3歲、4歲還是7歲、8歲,高度模式化的“簡筆畫”、“兒童畫”等大為流行,甚至推行“考級”。比如讓30個孩子同時畫一幅老師已經畫好的向日葵,還把畫得最像示範畫的作品評為好的,所以,30個孩子都努力使自己要畫得與示範畫一樣,最後是一堂課下來,大家畫得全部一樣,而30個孩子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感覺、不同的想像、不同的情感又丟到哪去了呢?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丟失著自己的個性,關閉了本來明亮的眼睛、敏銳的洞察力、有奇妙創想的心和“最自由最美麗的幻想……”。發帖人表示,這樣的“學”就不如不學,是在“摧殘”孩子,把他們裝進口袋,成了統一牌的速食麵。

真實的情況真的如此嗎?曾經從事過少兒美術教育工作的壹畵實驗藝術創立者孟瑞潔,在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友所説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真實的,“所謂的美術教育者誤導家長傳遞所畫之物‘像’的概念,殊不知在藝術這事兒上,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孟瑞潔表示。

而在陜西省美協副主席、西安少兒藝委會主任宋亞平看來,現實中的情況確實很嚴重,“破壞孩子天然的想像力那就是在犯罪。”

體現的其實是成人的虛榮心

“這種模式化由來已久,家長總喜歡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實際上這是個誤區。這裡面有太多功利的東西,現在社會上的各種評獎其實滿足的都是大人的虛榮心。”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委員、陜西美協少兒藝委會副主任靳長安很痛心,他説,每個孩子都有繪畫天分,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不強,色彩和圖案就是他們內心最好的表達,但是現在的教育模式卻在毀孩子。

“錯誤的美術教育限制和制約兒童本能探索精神和創新創造能力。比如一個‘O’,若教育者告訴孩子這是零,那麼孩子失去的是把‘O’當做眼睛、鈴鐺乃至世界的機會。”和靳長安一樣,孟瑞潔覺得這樣的後果就是在扼殺天才。21世紀的兒童畫呈多元化的趨勢,更多的反映的是孩子們自己眼中的世界,既表達他們的觀察,又表達他們的情感,充滿情感之美、創作之美。美的定義在延伸,在豐富,在變化……將兒童繪畫的美定格在某種標準的規範之中,就等同於把教師自己定格在牢籠之中。定格在牢籠之中的教師,還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嗎?

給孩子一個朋友而不是老師

“我們一再呼籲,美術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不主張展覽和評價,堅決反對各種考級,考級是對孩子最大的摧殘。畫一個東西讓孩子照著畫的老師是最差的老師。”靳長安説,很多家長都是掏著錢在毀孩子。

“其實,讓孩子體驗畫畫的快樂遠比要求孩子怎樣畫得好重要得多。包辦代替只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膽怯和依賴,使他們過早地失去了獨立自由的性格。老師教學中更多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根據孩子不同年齡和情況進行差異性引導,技巧性教授和指導是第二位的。”靳長安説。

因為從事過少兒美術教育的工作,孟瑞潔體味更深,她希望:“兒童畫的意義並不在於操作技巧,而在於它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的一個窗口和最佳通道。精靈古怪的材料和稚嫩出位的造型,孩子大膽、實踐、堅持、協作,在材料與幻想,環境與力量的撞接中,他們足以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重新組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