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晚上六點半,第二屆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論壇系列講座第一場《策展與當代藝術》在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紅椅子報告廳舉行,主講人王春辰是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批評家,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從事現代美術史及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
王春辰首先強調了展覽對於藝術家的重要性。一位藝術家在今天要想被別人所知,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展覽是一個最佳的機會,可以説展覽是當下藝術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王春辰甚至認為,很多藝術家的創作就是為了展覽。什麼是展覽?為什麼要舉辦展覽?展覽的呈現方式如何構成了一系列的理論?王春辰通過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其他藝術機構多次策劃展覽,逐漸有了一些認識。在接下來的講座中,王春辰並沒有從策展的歷史、策展的時代、策展的研究、策展的模式等方面,講解枯燥的書面知識,更多的是從他策展的經歷出發,結合例子來講述一個展覽涉及的方方面面。另外,王春辰也闡述了他眼中的“當代藝術”,給到場的藝術家提供了很多啟示。
王春辰例舉了很多他參與策劃的展覽,其中重點提到了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參與策展的三個大型展覽:2011年的“首屆CAFAM泛主題展:超有機/一個獨特研究視角和實驗”;2012年“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和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變位”。王春辰從展覽的主題確定、組織與策展團隊、參展藝術家、開幕式、展覽的結構框架、公共教育活動(對話、講座、論壇)、印刷品與出版物(畫冊、議論集)等方面,詳細説明瞭整個展覽需要設置的各項內容,以及每一個環節的重要性和具體實施措施。
王春辰認為任何展覽都是提出問題,而不是去解決問題,是試圖回答問題,但是這個回答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展覽的主題最好是通俗易懂,同時有聯想性,不一定很明確,類似于“超有機”這樣的概念。從一定程度上來説,一個好的展覽就是提出了一個概念。即便是藝術家的個展也可以梳理出脈絡來,這就需要藝術家留意收集平時的生活點滴,如日記、情書和創作筆記等,個展可以不同角度來豐富藝術家的感知和內心世界。方力均近年來,在各大高校的文獻展就是一個方式。對此,王春辰強調藝術家要做有心人,儘量把與創作有關的一切資料(照片、筆記、畫冊等)都保存好。
在王春辰看來,我們要打破作品、藝術品和藝術劃等號的概念,應該退回到最原始和本初的位置,就是把除了人以外的事情都看成“物”,那麼理解就變得容易了。也許有人説你的作品不是藝術品,你也不用太在意,當它被放置到展廳中時,它自然就是藝術品。如博伊斯展覽上,很多資料不是作品而是與博伊斯生活相關的一些資料,像出版物、海報和小卡片等,博伊斯都簽了名,因此這些資料都可以歸結到博伊斯的藝術系統裏面。還有一位藝術家毛同強,他收集了很多鐮刀、斧頭和地契,這些都是日常的物品,毛同強把這些東西歸攏一起後,呈現出一種思維的方法,當這些東西放置到美術館中,大家都會認為是跟藝術有關的對象。所以王春辰認為,大家不用太在意所謂的藝術與否,當它進入一種展覽模式的情境之中,一切就變得簡單了。如果大家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嘗試。
王春辰進一步指出,很多藝術家是在做展覽的過程中成長的,每次辦展都能發現不同的問題並且改進;通過跟不同的美術館、畫廊以及不同評論家接觸,能夠學習到很多新的藝術語言。王春辰認為藝術家也可以自己創造展示的空間,這就是今天的藝術方式。在王春辰看來,藝術就是智慧,他列舉了很多他認為智慧的藝術家,如徐冰、展望、夏小萬、何雲昌等,並簡單介紹了和闡釋他們的作品深層意義。
講座的最後,王春辰總結説,展覽讓他獲取了觀看藝術的新方式,藝術推動展覽,展覽也推動藝術。在提問環節,對於觀眾有關當代藝術的提問,王春辰用了三個精闢的詞來概括,一是思考的方式;二是物品;三是結果的呈現過程。可以説,今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為藝術的對象,但這個結果的呈現過程需要藝術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