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
廣為開放的推介平臺
一直以來,畢業展僅僅是作為各藝術院校每年一度的內部展覽,以簡單陳列學生作品的形式,來展示學校教學和學生專業的成果;學生也都將其視為在母校“露臉”的一個機會。由於近些年藝術類學生就業壓力驟增,“學院派”已不再固守曲高和寡的傳統,各大院校開始策劃畢業展,擴大宣傳範圍,一步步將其打造為具備畢業生招聘,乃至作品推介、交易平臺功能的展覽,畢業展已然呈現出藝術博覽會的發展趨勢。事實上,通過各大院校的畢業展也可看出,適應市場需求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主動選擇。近些年,不少收藏和拍賣機構也直接從畢業展中發現人才、收購作品,大學生藝術作品已經因為價格和潛力優勢成為藝術市場的一個新板塊。據媒體報道,今年國內有計劃推出的大學生藝術作品拍賣專場就將達到前所未有的22個。
據悉,中央美術學院則繼續牽頭舉辦“千里之行”畢業生展覽評獎項目,推介該院“冉冉升起的藝術界新星”。中國美術學院今年的畢業展吸引了上百家企業參觀展覽、挑選人才,花大力氣辦畢業展。清華美術學院在畢業展中特別為造型專業的學生安排VIP專場,在藏家和畢業生間牽線搭橋,並通過與知名企業合作,組織部分專業學生把畢業展開到了798藝術區。南京藝術學院的“2013屆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生作品展”作為長達一個月的南藝“藝術展演月”的重頭戲,此次畢業展囊括了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等1000余件優秀畢業生作品在南藝美術館隆重舉辦。
新趨勢
從小眾展到藝博會
面對這種發展趨勢,一些人表達了對學生過早接觸市場的擔憂:大學學習成果的畢業展示,應該堅持學術性,不該變成博覽會、交易會;一味強調適應市場需求,會使年輕藝術家過早受到資本的侵蝕……這樣的擔心也許不無道理,但問題遠非這麼簡單。
學生面臨畢業即將失業的現實挑戰姑且不論,“市場”也並非是與藝術截然對立的魔鬼。一些實用型專業,理應積極投入市場,在市場的檢驗中展現出藝術的活力;一些純藝術的專業,也應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今天的社會現實,不必束之高閣,自怨自艾。所謂受到資本的侵蝕,藝術家能否堅持藝術的信念,年齡也不是必然的決定因素。
問題的關鍵不是畢業展的形式該不該成為招聘、交易的博覽會,而是學生的作品能否呈現出自己的特色,畢業展能否真正辦成博覽會。學生善於模倣而缺乏創新,精於技術而缺少深度等仍然是當前學院教學的突出問題,體現到畢業展中,便是作品偏于單一,藝術新意不足。所以,我們不必苛責藝術院校利用畢業展推動學生就業的嘗試,在一定意義上,直接讓學生的學習成果面對市場的檢驗,反倒會對在校學生的學習心態和藝術學院教學改革形成倒逼。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學校還應讓這種畢業生作品展覽更加系統化,更具品牌效應,通過與社會機構的合作,對展覽中出現的優秀畢業生進行持續關注和扶持,形成“學院後”長期教育的新模式,保障藝術人才成長的連貫性。而如果藝術院校每年的學生畢業展真的能夠發展成為形式獨特、影響力廣泛的藝術博覽會,那麼不僅對中國藝術的教育有益,對中國藝術的發展也將産生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