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熱評:“藝考熱”背後的“興”與“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1 11:31:00 | 文章來源: 工人日報

身著色彩艷麗的禮服,盤著時髦的發髻,化著適合在舞臺表演的粧容,人群中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的30多名藝考生站成4隊,神情緊繃地在山東濟南的一所藝校裏等候考試。

來自滕州一中的高三女生苗雨,安靜地站在人群中,專注地聽著從教學樓裏傳出的伴奏聲。

這是2月25日山東一所藝術類院校招生的復試現場。對國內的高三藝術類考生來説,藝考是參加全國高考前一次必須經歷的綜合專業考試。

2013年山東省共有10萬多人報考藝術類專業,較去年增加1萬多人,這是繼2012年山東省藝考報名總人數增加後出現的再度升溫。

苗雨成為今年山東這10萬多名藝考學生中的一員,在2月20日~3月6日這段時間裏,奔赴自己的考場。

“如果一切順利,我將能夠在今年9月走進一所高校的音樂學院大門,接受更加專業的訓練。這是我想了近10年的一個夢!”對苗雨來説,藝考是她抵達更高藝術殿堂進行深造的必由之路。

還有3個月才滿18周歲的苗雨,4歲學電子琴、6歲學舞蹈、8歲學鋼琴、13歲拿到鋼琴十級、15歲學聲樂的這段經歷,讓她的夢想只與音樂有關。“考試”,也許就是她2013年的關鍵詞,然而無論是藝考還是高考,苗雨都不知道未來究竟是什麼樣子。 “沒想過那麼遠,只想先好好考試。”苗雨説。

然而,在中國高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藝考對很多考生來説,仍被看作是擠進大學門檻的“捷徑”。在傳統文史理等科目上的短板,可以通過藝術專長在高考時彌補。

與此同時,雖然藝考熱度過高在近年來飽受爭議,特別是“揮金如土”的花費、“連軸轉”的考試安排、並不景氣的就業市場讓人們對藝考心存疑慮,卻沒能從根本上阻止人們對藝考的追逐。

一位多年從事藝術類教學的專家表示,不可回避的是,總有人想借“藝術”之名一夜走紅,功利太盛,急於求成、急於求獎、急於求錢的現象頻現:有人希冀一場選秀四海揚名,有人夢想大作賣出“一尺萬元”。對更多人來説,藝考上大學之後的就業問題,才是更現實的困境。

學了15年薩克斯的姜濤也曾經歷過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藝考場面。如今,他卻在遠海集裝箱碼頭從事著與專業毫不相干的市場類工作。“不是沒有過夢想和輝煌,也不是沒有過掙扎和糾結。”姜濤説,畢業時他問自己:“音樂?夢想?掙不下一分錢,混不了一頓飯,何苦要這樣?”於是,他選擇了現在這份國企的工作。

“我大概算過,10多年的藝術之路,包括在廈門求學的花費,差不多20萬元。”姜濤説,這已經是非常非常“節省”的了。

“只有10%的藝術類考生真正對藝術感興趣,藝術類學生畢業真正從事藝術類工作的不到10%。”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近年來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足50%,藝術類專業對口率不足20%。上海已經將一些藝術類專業列為“年度預警專業”。

在等待了1個多小時之後,終於快要輪到苗雨。

“學藝術,苦嗎?”面對記者的提問,苗雨只是單純地説:“喜歡,所以覺得不苦。”經過3個半小時的漫長等待,苗雨終於完成了她的復試。此時,濟南的天空已經昏暗。

抬起頭,苗雨最後看了一眼不時傳出琴聲的考點,不知等待著她的,是不是一個夢想的起點。“希望這次能成功,不然還要坐火車到幾百公里外的蘇州再參加一場考試。”苗雨説。(葉婧 陳尚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