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考日趨火爆,是興趣使然還是升學途徑的投機取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5 08:34:07 | 文章來源: 山西新聞網

眼下,準備參加藝考的學生們正在全身心投入到各個學校的專業考試,藝術生也進入了他們學生時代最繁忙的時段。據了解,今年我省參加藝考的考生共有5.85余萬人,比去年增加了800多人,藝考熱依然在升溫中。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擔憂,眾多考生“前赴後繼”,其動力不完全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低的特點,想爭取一條跨進大學門檻的捷徑。

短期速成讓藝考變得更簡單?

對很多考生來説,“藝考”成了上名牌大學的一條有效捷徑。因為同樣面臨著高考,藝考生上重點大學的分數大概會比普通文理科學生要少一半。這樣,原本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的的藝考,因為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從而吸引諸多“半路出家”的藝考生前來尋求升學機會。

記者了解到,雖然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從小有一些方面特長而選擇藝考,但絕大部分藝考生都是因為文化課成績水準過低,靠正規途徑升學基本無望,不得已而選擇藝考之路。而他們所選擇的專業也並不一定是他們自身的興趣所在,很多學生因為不擅長所學的藝術門類,不僅學習的過程很辛苦,而且高額的學習費用也讓很多普通收入家庭吃不消。

就讀于榆次二中一位正在準備參加今年繪畫專業考試的考生告訴記者,他也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行,才在大二下學期選擇了繪畫專業的。其實之前對於繪畫藝術他並沒有什麼興趣,現如今每天都要在畫室裏度過,讓他感覺度日如年。

由於文化課沒有優勢,李阿姨的兒子在高二時選擇了架子鼓專業,經過兩年的努力,他順利地考入了一所音樂學院。李阿姨把這些年的投入粗略地算了一下:僅高中階段,買樂器就花掉了將近3萬元。報各類培訓班,一個小時的收費要七、八十元,一年沒個一兩萬下不來,兩年共計投入了7萬餘元。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王晉平院長説:“藝術,不僅需要努力,更需要一種天賦和文化的底蘊,我們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看到很多藝術系的學生們,學習起來非常痛苦,他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藝術,上大學後沒有學習的動力,沒有創作的熱情,白白浪費了那麼多青春時光。”

文化課成眾多藝考生升學障礙

近年來,藝考不斷升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和考生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藝術類高校對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因而將藝考作為一種捷徑。但從一些知名藝術院校的反饋看,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年專業課成績非常好,而因文化課差最終落榜的藝術生特別多,很多藝術生也因文化課成績不夠而走上了補習之路。

儘管普通高校錄取率逐年提高,但隨著藝考報考人數的增加,藝術類院校的錄取卻顯得越來越激烈。我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普通高考的錄取率約70%,藝術類高考的錄取率約50%,遠遠低於普通高考的錄取率。其原因在於,很多藝考生的文化課連提檔線都達不到。

越來越多的院校對文化課成績要求的提高,致使藝考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中央美術學院招辦負責人也強調了央美在招生時一貫重視學生的文化素質,“從入學後的情況看,文化課成績好的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表現出的潛力也更大。”

山西師範大學學工部部長趙春光説,考生有了文化內涵以後,我們在校期間還有4年的培養過程,藝術展示這方面有什麼缺陷,4年的培養過程中還有很大的發展。今年各省、各高校均提高了統一高考時藝術生文化課成績的錄取分數線,而專業弱勢將留在正式進入藝術院校後再做培養,這種調整更符合藝術人才的成長規律。

藝術人才,僅有勤奮是不夠的

旨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的藝術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長的急功近利和培訓班的推波助瀾卻使藝術教育應試化的傾向愈加明顯,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一種現象。

在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藝術教育的普及是件好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但如今家長的急功近利以及許多藝術培訓班只是千篇一律地教孩子應考技巧,短期雖能達到升學目的的現象,卻使藝術教育應試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偏離了其本質要求和選材要求,這種短期培訓只能培養出藝術工匠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是否選擇藝術道路,孩子的興趣和天分很重要。缺乏興趣的學生,即使通過刻苦訓練考進高等院校,也會學得很痛苦,在專業上有進一步的發展也很困難。家長不應盲目跟風,要切實考慮自家孩子的先天條件和潛力再決定是否參加藝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