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中學“重文輕藝”現狀嚴重 只因高考用不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7 14:23:37 | 文章來源: 華西都市報

●“美術不被重視,不排課、擠壓課程的現象非常普遍。”多位參加雙年展的老師道出了中學美術教育面臨的一些尷尬:在學校,“評優”的往往是重點學科老師;而同職業畫家相比,美術教師的作品又不能得到重視和矚目。

●學校的藝體課程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而週末和假期,校外各種藝體培訓班開班火爆。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優質教育應服務於城市發展,方便孩子就近入學,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然而在教育的發展中,比如藝體課程發展中,為什麼出現“校外熱”、“校內冷”兩種迥然不同的局面?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石橋中學美術老師陳平是內江師範學院美術專業畢業,“當時,學校的美術課只在初中開設,我就被安排到地理教師的崗位上,一做就是8年。後來隨著高校擴招,美術考生增多,我才又回到了美術教師的本行。”

“我們學校4個美術老師要負責初、高中的所有課程,平均每週每班有1節,這根本不能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發展的需要。”陳平説,美術課程幾乎都只上作品鑒賞等基本理論課程,而野外寫生、素描等實際操作課程幾乎沒有。已有14年教齡的陳平分析,美術課被邊緣化,一方面是因為學校不重視;另一方面,學生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上。“學生學習壓力大,不少學生在美術課上還忙著看數學、語文和英語等課程。”

“很多學校高中不開美術課,有的開了也就兩週一節。”大安職高美術老師蕭華介紹説,中學美術課程擠壓和不排課的現象非常普遍。臨近考試或課程緊張時,“主科”老師就開始向美術老師要課。

一外國語學校老師鍾家叔也表示,除了上課,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學校活動、設計背景板、畫板報等。“學校辦高考美術補習班,我們就有機會指導藝考,藝考班的升學率就成了我們考評時的主要工作業績。”

來復中學的方老師説,美術老師的考核與普通老師也不太一樣。“一般來説,語文老師一週10節課就是滿工作量了,美術老師一週要上到14-16節課才能算做滿工作量,大家都把上美術課當做很輕鬆的工作,可是要上好一節課,其實也是很累的。”

陳平説,美術老師地位尷尬,工資也相當尷尬,“同樣的職稱,語文教師可以拿到每月3000元的工資,美術教師只有2000元多。”

現象反思根本原因在於高考用不上

“在評職稱時,藝體類教師的職稱評定份額同語數外主幹課相比,比例是非常小的。”省教育廳體衛藝處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説,因為藝體課程不被學校所重視,目前,四川省藝體專職老師缺口破萬。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641920名中小學專任教師。其中,體育教師只有21000余人,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分別為11000余人。但按照課程設置需要配備的教師隊伍來看,我省的藝體類專任教師嚴重缺口。其中,體育專職教師缺上萬人,美術和音樂教師一共也缺上萬人。”該負責人稱,藝體類課程品質也參差不齊。“由於不重視藝體課程,部分學校還讓語文、數學等教師兼職藝體課。”

該負責人分析説,藝體課程處境尷尬的根本原因在於,未納入高考。“為什麼缺少藝體類教師?關鍵是這些課程不會納入高考。很多高三年級都不上藝體課程,學校都把時間拿出來上主科。”藝體老師自謀出路辦基地推作品

“受人才選拔機制影響,藝體老師在學校的狀況難以改變。”蕭華説,他們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在自貢創辦了一個“813原創藝術基地”,基地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是中學美術老師。“我們自己做交流、做展覽,希望能夠把我們的優秀作品推出來。”

市場調查娃娃假期自己去上培訓班

課外學藝體每月花費大

相對於“校內冷清”現象,藝體課程卻在校外遍地開花。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孩子幾乎都要學習一門藝體特長,有的甚至學3-4門。“一方面,學習藝體可以讓孩子有一技之長,對孩子的人生和以後的工作都能産生積極的影響;而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有些名校會招收藝體生,可以通過藝體的道路讓孩子上名校。”

暑假期間,在成都市青少年宮門前,聚集著不少前來上課的學生和家長。梁為民是中學美術老師,女兒上高中,梁老師説,學校每週只有一節美術課,女兒能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的美術知識太少,只能在放學之後再補習。一名前來學畫畫的小學生説,畫畫、跳舞、書法她都在培訓。

余女士的女兒也正在學鋼琴,每週一節課,一節課的費用為120元,“我請的是普通老師,有朋友請的是川音的副教授,上一節課要300元。”余女士介紹説,這只是開始,以後還會讓女兒再上其他課程,這樣一個月下來,至少要花費1000塊錢,普通的家庭承擔起來還是有點困難。不少人遺憾自己沒才藝

“小時候很討厭媽媽逼我學鋼琴,現在很慶倖自己學了。”四川師範大學學生胡佳4歲開始學鋼琴,“媽媽每天晚上都逼我彈一個半小時,後來過了6級之後就沒再彈了。現在快畢業了,還是覺得有一技之長挺好的,多學點東西好和人交流,以後在單位上也有展示機會。”

該校大二學生周欣小時候沒上任何藝術班,所以現在沒有什麼特長,“上大學後,越來越覺得有一項特長挺有必要的,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嶄露頭角。”張小姐現在在一家公司上班,提起自己不會才藝,也是滿臉的遺憾,“跟客戶溝通時,就會有話題可以聊,單位的一些集體活動也可以出來表演一下,對工作很有幫助。”

專家觀點重文輕藝現狀極不合理

熊丙奇:忽略藝體課極不合理

針對這種“冷”“熱”不均的現象,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只注重文化課程而忽略藝體課程的教育模式極不合理,而中高考制度則是引起此現象的根源。“在我國升學教育體系中,中小學所授內容無不為了中高考,這種應試教育模式讓學校不得不去注重核心科目,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也讓孩子專注于核心科目。”熊丙奇建議,教育應該打破單一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讓學校根據學生的特色進行個性化辦學,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學習。紀大海:藝體課程開發孩子想像力

四川省教育學會常務秘書長紀大海認為,“音樂、美術兩大課程,可以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因此,這些課程是不能被忽略的。”

對於孩子校外上興趣班現象,他支援的同時也提醒家長,不要為了高考加分而把孩子特意送去興趣班。“一些家長把娃娃送到藝體類培訓班,是想將來通過‘特長生’這個途徑,讓孩子擠入優質名校。我認為,若是真正為孩子好,應該把多餘的自由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有自己的天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