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生展無疑是廣東美術界一次盛事,畢竟,絕大部分重要的美術家都是通過這條道路成才的。相對於熱鬧非凡與視覺感官上強烈衝擊的本科畢業展,研究生展相對平靜很多,研究生展覽更直接面對藝術教育的瓶頸和藝術本身的危機與問題,而這些問題分別存在於每個展覽的個案中,需要慢慢地品味。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廣州美術學院版畫係教授、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宋光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小彥,就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存在教學上的差異性以及藝術教育深層次所呈現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差異:在普及與精英之間
記者(以下簡稱記):研究生展覽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宋光智(以下簡稱宋):廣州美院的研究生展覽因為場地問題分兩個板塊:美術學和設計學。展覽場地在廣州美院美術館和嶺南畫派紀念館展出,包括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在職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畢業作品。
記:展覽觀眾和大學城校區的本科展覽比較,入場人數怎樣?
宋:入場人數我們沒做統計,由於昌崗校區主要是研究生為主。在校學生沒有大學城校區這麼多,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展覽重視學術性,看展覽的主要是專業人士。
記:楊老師看過展覽沒?感覺怎樣?
楊小彥(以下簡稱楊):看過,我的看法是:大學擴招以後,廣州美院本科教育已經不是精英教育,已變成藝術普及教育,顯示一種活力。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這一塊,逐步變成一種專業教育。
記:宋老師怎麼看這種區別?
宋:研究生教育是通過學習、研究到個體系統建構的過程,這種創作方式與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並呈現出系統性的表現方式和方法論,這也是研究生畢業展所要呈現出的一種品質。
內涵:在青春活力與平靜鑽研之間
記:很多人認為研究生很多作品反而沒有本科生作品具有感染力,為什麼?
宋:本科學生人數多,年輕人充滿活力,有些作品出來的確很具活力和感染力,但從研究的深度以及專業程度來看,研究生的作品更耐看,作品的深度是本科生作品無法比擬的。如今年畢業的雷夢婷的創作獲許欽松獎學金一等獎,很多專業雜誌都介紹她的作品,像這種水準的深度,本科生做不到。
楊:本科階段的作品相對研究生階段作品是顯得熱鬧很多,很活躍,但研究生作為專業教育,恰恰凸現了專業教育本身問題——這不是個負面的概念,而是説藝術教育本身隱含著作為整體藝術所面臨的危機在研究生階段,表現得比本科教育更充分、明顯。從教育來説是好事,研究生的教育讓學生和老師更尖銳地面對藝術所固有的危機,在藝術創作中,把藝術更多轉變為一個問題。它不像本科生那樣天真爛漫——因為本科教育偏重普及,思維活潑沒有壓力,盡其想像。但研究生教育價值在於走進了專業領域,更尖銳面對藝術本身的問題,也意味著,對藝術本身的問題所做的思考和回答,面臨更大的風險,有更多的爭議,這也是藝術往高端走的時候所面臨的現實。
記:這種教學上的差異也是他們作品呈現出來的不同的觀感?
楊:是的,我們看到本科創作的活躍和多元化,學生所爆發的創作力。而研究生恰恰相反,藝術往深處走的時候是一個平靜狀態,用這種狀態把藝術思想呈現出來,這説明研究生教育一定是藝術教育的核心。
研究生階段不容易討好、取巧,就像從附中進入大學,學生基本功好了,但畫畫沒動力,畫畫到研究生階段很多時候也就沒動力,這也是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宋:這也説明藝術教育到了研究生階段也就到了一個瓶頸。如何指導學生突破這個瓶頸正是我們在教學上所面臨的、要解決的問題。
動力:在專業教育與學術感召之下
記:那在教學上具體有些什麼新的調整?
宋:本科教學是以課程制為主,而研究生的教學以課題為主,形成了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方式上注重師生互動,從而培養研究生處理和解決問題、進行藝術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從2010年9月份到現在,我們舉辦的講座、藝術沙龍就有40多場,講座的主講人的層次很高,有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等,包括陳丹青都請來給學生作講座。學生的思維不能僅僅只局限在本專業的知識面,通過講座的平臺來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
,我們現在新生入學第一週就開展“學術專題講座周”,以學術來感召學生的學習熱情。
另外,理論研究這一塊我們無法在展覽上呈現,這兩年廣美研究生的論文有所突破,廣東省每年從幾萬研究生中選一百篇優秀論文,2010年我們第一次入選了一篇,今年又入選了一篇,而且是藝術類包括音樂等專業在內的唯一一篇。今年我們計劃把2010年的研究生作品整理出三本書籍:論文選、作品選和一本圖錄。目的是把研究生的檔案資料健全起來,做一個教學檔案,同時也想把這種教學成果向外推出。以後每年都會規範、健全研究生的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