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陳丹青:年輕時會偷書 現在只想“偷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09 10:24:04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你有沒有幻想過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和朋友們席地而臥,不用談工作、不去想瑣事,只恣意暢談青春往事。

這一幕就發生在5月4日青年節的北京三里屯橙色大廳。背板上粘著各種樣式的枕頭,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個,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地上。場內燈光漸暗,音樂人李帶菓撥弄著大提琴,琴弦震顫,旋律低沉,時緩時急,關於青春的回憶悠悠地回來了。

這是“正能量青年節”的體驗活動現場。“現在,青春還在身上。我們有最寶貴的東西,抵達生命的峰值。不用跟荷爾蒙打仗,依然充滿鬥志;不用贏得全世界,那些話像醉人的酒;不用空談人生意義,想往事不如吃早餐。”主辦方這樣説。在這兒,所有事兒都得躺著做,看電影、聽音樂、發微網志,你願意躺著吃早餐也行。而在青年節當天的活動中,大家“被要求”躺著聊青春。

畫家陳丹青、編劇史航、電臺主持人喻舟雖是活動的嘉賓,也不能免俗,安然躺下。主持人史航提出讓大家傳遞話筒,圍繞著“丟”、“偷”、“穿越”等關鍵詞共同回憶青春故事,沒有預設答案,人人都可暢所欲言,史航説:“有的話説給別人聽,也有些話是説給自己。”

關於“丟”,大家饒有興趣,有曾經丟“人”的,也有丟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的。有人傷感地説,年齡變大,自己就丟失了年輕時的“童真”,也有人竟然丟失了丟東西的感覺。一個女孩兒與大家分享了她的經歷:“原來我很怕丟手機,因為其中存著我最重要的記憶,但當它真的丟失時,我才發現,我失去的不是記憶,而是丟東西的感覺,有時候‘丟’可以很釋然。”

關於“丟”的記憶,有傷感,也有快樂,喻舟説,自己來北京後,丟掉了臉上的青春痘,原來的自卑感也丟掉了,她在青春歲月中關於“丟”的記憶都是美好的。

每個人都有關於“丟”的深刻記憶,史航不無感慨地説:“丟的東西,也許永遠無法找到,但是只要一想到它也就等於再次擁有了。”

既然有“丟”,也會有“偷”,是偷取時光片段看看年輕時的樣子,也或許是“偷”那些我們不曾擁有過的。

陳丹青説自己年輕時會偷書,那時候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如果現在問他最想偷什麼,他的答案是“偷生”。

青春有很多忘不掉的“偷”的故事,有人想偷老師的鋼筆,有人偷走樣式好看的報紙,有人想把喜歡的女孩兒的照片偷來,每個人的故事中,都包含著有關青春的情感。若是讓你可以回到舊時光中,你又想去看什麼呢?

史航想回到1966年之前,他想“綁架”劉寶瑞、老舍、上官雲珠……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被捲入“文革”中,能安心把相聲説完,把小説寫完,把未演完的電影演好。

在場的年輕人,也有自己想回到的時光。“我想回到民國,去看看那時候他們是怎麼生活的”、“我想去看看父母年輕時的樣子,和那時的他們做朋友,看他們的青春是否和我一樣……”

還有女孩兒想回到1980年代,看看那時的魔岩三傑、那時的竇唯,並告訴竇唯要保持體形。這個回答打動了史航,他説:“她要去1980年代堵竇唯,其實,人家就在離她不到10米的地方。”

確實,當天,竇唯也在現場,他在後臺演奏了三首新作《敘》、《笛音夏扇》、《2012拍》。

喜歡竇唯的年輕人無法回到那個年代去看魔岩三傑,也沒能在現場看到如今的竇唯。而竇唯的新作,不再是搖滾,只是溫婉的輕音樂。

一位參加當天活動的年輕人説:“姑娘想要看的不光是竇唯,還有她的青春,但改變的不光是竇唯,也是自己的青春。不過,竇唯離她只有10米之遙,青春可能也不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