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天幾個系主任的發言,我想表達一種懷疑論。我想了一下,其實他們的發言大概可以概括為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非常有趣,表達了全球化時代藝術教育的危機,總的看法就是"二戰"以後整個世界的藝術教育都陷在一種奇特的危機當中。
第一個問題是具象和圖像的關係。今天我們整個視覺世界基本上是被圖像改造的,所謂被圖像改造不是説照相、拍錄影,而是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已經被照相機和它的鏡頭以及所呈現的圖像的清晰度和角度所改造的,以至於我們對這個問題已經處在一種模糊狀態中。不管我們今天認為畫照片對還是不對,對於是否用圖像還不用圖像來看世界,我們的眼睛已經被圖像改造得都沒有感覺了,而且我們即使擺脫了相機,就能不圖像了嗎?
第二個問題是語言的當代性是否可能?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也很難回答,因為這裡面有兩個概念,也許不太好討論,第一個是語言,我們可以討論語言是一種風格,第二個是當代性,什麼叫當代性?當代性的問題是一個至今我認為是至今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概括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説在帶有一定的規範性的語言和作為至少是包含著當代性含義的現場針對性之間究竟有沒有可能和諧或者統一,當我們尋找到某種可能的規範性的語言,以為這個語言可以PK一種現場,我把它叫針對性的思索,這種語言也許就開始對後邊的人産生作用,或者成為一個問題,也就是説在某種意義上,我先不定義什麼叫當代性的語言,在一定意義上二十世紀藝術史,大概可以看成是試圖規範某種語言,使這種語言具有針對性以及根據新的針對性來顛覆這個可能已經被規範的語言,我想何桂彥應該同意我的看法,否則他不會寫他的博士論文《從格林伯格到丹托》的這個序列,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問題,所以語言是否是當代性,其實是一個問題。
第三個就是傳統如何介入油畫。傳統分兩個內容,剛剛講得很清楚,如果是西方傳統從來不存在一個壟斷的西方傳統,你究竟是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還是裏希特,還是某某人呢?我在04年參加深圳畫院水墨論壇的題目叫"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國水墨畫走向",當時我笑了笑,我説大概我們在西方很難找到這樣一個會議的題目叫"全球化背景中的西方油畫的走向",因為不存在西方油畫,而我們卻存在一個中國水墨畫,我的意思是不存在單一的所謂西方傳統,它很具體,同樣我們也不存在一個單一的中國傳統,它也很具體,宋畫、元畫還是什麼等等,傳統如何進入油畫,這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曾叫做油畫民族畫,那個年代叫做勾線加民族,雖然很荒唐,但是有意義,迎合了解放初期普及宣傳的需要,我看了一下五十年代初中國美協成立的文件主要就是推廣連環畫和年畫,所有大畫家都在畫年畫,我在廣州美院圖書館沒有人去的五十年代的資料庫裏面翻來翻去,翻出很多50年、51年著名老畫家的各種通俗的教畫畫的書,我才知道那些人都非常厲害,所謂油畫民族化必鬚根據這個東西,我認為傳統如何進入油畫是一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就是個性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悖論,我覺得一千個畫家都有一千個理由,每個理由都不同,如果個性能培養叫個性嗎?但是教育又是有保守性,就像我以前學習貢布裏希的時候,有一天我覺得我醒悟了,兩點:第一點,貢布裏希告訴我們藝術史和藝術教育是同步的,也就是説如果我們了解藝術風格的傳承關係,我們大概可以了解藝術史上風格的變化關係;第二點,就是藝術可能分可教部分和不可教部分,所謂可教部分就是我們所説的簡單説技法部分,如何寫實、如何用筆,所謂不可教部分就是我們討論的觀念問題。如何來培養個性,這個是我最後所講的一點,就是全球化危機中的藝術教育的危機,這個危機在西方也有,在當代也有,王林老師所強調的是我們的藝術追求要有社會性,那就意味著我們希望學生們的關注具有公共性的內容,我們要進行一種公共性的關注,但是公共性的關注如果深入下去是有風險的,你們能不能夠承擔這個風險,我不知道。
何桂彥也提到一個叫做"知識性生産",而知識性的生産或者知識性的教育是不是和圖書館去讀書一樣,可能真的有風險,我們正確理解美術史的邏輯、發展邏輯和原則,但是這些都等於意味著我們通過它可以獲得個性嗎?我們通過它可以使自己變成一個藝術家嗎?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