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民辦博物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約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5 09:50:27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上一期《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稿《海上藏家,海上“尋家”》的文章裏提到收藏家想要創辦民辦博物館的話題。我覺得首先要厘清概念,即到底怎樣算是民辦博物館?然後才好説要怎樣去發展它,再怎樣去管理和約束它。

據我了解,在中國,凡是非國有博物館,都被稱為民辦博物館。這樣一來,把行業類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都包括進去了。忽略了不同的博物館本身的特徵和性質,而以主辦機構的性質替代之,我感覺,這樣並不是很好的分類。有可能是為了便於管理和便於分配資源,但是顯然會使得資源傾向國有的一方。把它們算成是民辦博物館的話,無形之中也可能會讓分配給“民辦”博物館的資源傾向於它們。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國家向博物館提供的政策支援和各種資助首先被國有博物館拿走一大部分之後,私人博物館更要與其他被稱為民辦的“公家”的博物館分享留給民辦博物館的支援和資助。當然,國有的博物館以其規模和影響力獲得更多的支援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上述的模式下,私人博物館很難得到發展,即使政策開始向民辦博物館有所傾斜,其中“私家”的也總是擰不過“公家”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還要去跟歐美的博物館比較,説什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是民辦的,好像就沒什麼意義了。誠然,大都會博物館不是美國國家所有,所以當然是“民辦”的,但是,別忘了,大都會的理事會成員幾乎可以囊括紐約市的精英,甚至包括紐約市長。即使是“民辦”的,其性質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仍然是對“公”的,因此它當然能獲得市政廳在水電費和稅收方面每年高額的優惠。

事實上,辦得好的博物館確實都能從門票等方面收回一大部分成本。但要説博物館能不依靠政府和社會幫助而像一個企業一樣獨立生存,那是不可能的,它本質上還是非營利機構。所以,假設在制度和行政層面都缺乏保障,又缺少固定的資金來源,私人是辦不出兼具研究、收藏、展示能力的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的。

完善的制度也能加強對博物館的監督。在歐美,創辦博物館的動機往往是公眾利益與個人私欲交織起來的,這很正常。法律也用減免稅收等政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家或收藏家去辦博物館。因此,辦博物館就會有很多好處。比方説,為了免稅而辦博物館或者捐藏品給博物館,這個是最普遍的。而且,私人收藏變成博物館藏品就不存在這部分財産的遺産稅問題了,很多收藏家就辦個基金會,然後把藏品捐給基金會,基金會則仍然由家族管理。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藏品不會流散,不會被不肖子孫糟蹋掉,一方面麼就是這麼多價值連城的名畫不用交稅就留給子孫了。還有,博物館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去徵集藏品,這也是很多收藏家或藝術品交易商鑽空子的地方。之前也爆出很多醜聞説通過博物館的名義買下打了折扣的藝術品,之後居然轉手了。這樣當然是非法的,就是因為非法所以曝光出來才被叫做醜聞。制度上,對博物館的監管應包括藏品的進出。畢竟,如果一家博物館歸屬於私人,那麼不僅其發展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其運營也需要制度的約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