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
大學博物館養在深閨 缺動力更缺開放機制 |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4 11:21:29
| 文章來源: 湖北日報
|
|
“推動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博物館向社會開放,走近市民。”在今年武漢市的“兩會”上,打造文化強市,建設博物館之城成為熱門提案之一。
社會公共博物館早已打開大門,然而大學、科研院所博物館開放現狀如何?連日來,記者走訪武漢多家此類博物館。大多數展館或深鎖圍墻,或乏人知曉。花費數千萬元建成的博物館冷冷清清,與免費公共博物館大相徑庭。
養在深閨人未識
據武漢市文化局統計,該市現有50個博物館,其中大學、科研院所、企業、民辦的博物館有27個,佔一半以上。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大學博物館,獲得4A級旅遊景區稱號。記者採訪時,幾層樓的展廳內空空蕩蕩。展館的入口登記本記載,當天入館的遊客僅有8人。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遊客主要是武漢的大學生,還有一些外地來的散客。冬天是淡季,一天也來不了幾個人。
儘管遊人稀少,但40元一張的門票卻執行了6年,價格堅挺。一位路過的市民胡先生説,“每天上班路過這裡,想參觀卻從沒去過,40元的票價太貴了。”
離開地大,記者又來到武漢大學,幾經輾轉詢問後,終於在櫻園找到武大動植物標本館。然而,大門上鎖,房內一片漆黑。路過的幾名大學生表示,在武大生活幾年,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博物館。值班人員介紹,館記憶體放了許多珍貴標本,但只對本專業學生開放,更別提面向社會了。
科研院所博物館同樣不容樂觀。中科院水生所耗資2400萬元建起“水生生物博物館”藏有1000余種淡水魚標本,不少屬絕跡或稀有魚類。多年來免費對外開放。記者找到水生所,博物館大廳同樣黑燈。該所王緒禎博士摸索著打開部分電源開關,他説:“春季武大櫻花開放時,有學校順便組織學生過來參觀,平時一週也難得有一、二次接待。”
更缺開放的機制
一方面是百姓增長的文化消費,另一方面卻是國家投資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閒置。博物館為何不能打開“圍墻”,擴大宣傳,真正走入社會?
武漢市文化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負責人分析,最主要的不是缺錢,因傳統體制束縛,博物館向社會開放還缺乏相應的意識和動力。
一家博物館管理人員介紹,博物館的主要職責是保障場館運作,保證藏品完好。至於是不是有人參觀,效果如何,考慮的不多。在水生所工作多年的王緒禎博士説,記憶中很少通過媒體進行宣傳,來參觀的基本上都是在水生所的網站上找到資訊,或通過口口相傳。
沒有進一步融入百姓生活的動力,習慣於傳統收藏模式,而不是擴大展示或社會教育功能,是不少博物館的“通病”。
人員編制和經費不足也導致博物館難以擴大開放程度。一家博物館人員介紹,主要工作是進行科學研究,博物館連個專職館員都沒有。擴大開放,必然要增加人員編制。地大博物館一位負責人表示,遊客要求展館免費開放、擴大宣傳,我們理解。但免費開放後,必然增加維護保養費用,博物館經費來自學校,額度有限。文物部門雖然對直屬博物館開放有補貼,但對高校還沒有補貼。
引導博物館走進生活
從2008年起,全國公立博物館開始逐步免費開放,但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卻未納入開放的時間表。武漢市博物館館長劉慶平建議,博物館也是公益事業,高校博物館也應逐步向百姓開放;同時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到博物館開闊眼界。
武漢市政協委員趙嶸説,部分博物館受條件限制,免費開放可能會因人多影響藏品環境。但可以每月週末免費開放,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文化資源與社會共用。
國家政策陸續出臺,也促進博物館打開“圍墻”。去年5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提出要將高校博物館納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博物館發展規劃。
有專家預測,預計“十二五”內,國家對高校、科研院所、民營博物館免費開放會有相應補貼的政策出臺。目前,武漢市已先行一步,對中南民大、湖北大學等學校博物館進行適量補貼,促其開放。中南民大民族學博物館稱,免費開放後,每年接待團體遊客約7萬人。學校知名度也相應提高。
武漢市文化局博物館處表示,除了補貼,為打造博物館之城,該局正在制訂規劃,鼓勵多元文化投資,面向社會創辦更多的專題性博物館。
人們期待,聯通歷史與未來的博物館,能更多地走出“圍墻”,讓全體百姓共用這一群體記憶的文化大餐。
|
|
|
|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