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紅黃藍》
伊夫聖洛朗的紅黃藍裙
奢侈品向來不被認為是藝術,且充滿了俗世拜金的味道。而藝術品卻被常認為神聖且無法用金錢衡量,它高高在上,受人頂禮膜拜。然而,隨著藝術自身形態與疆域的轉變,觀念先鋒們開始打破時尚與藝術的界限。奢侈品牌也逐漸意識到藝術為商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和推動力,所以,二者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呈現的內涵也越來越具深度和擴展性。
藝術家與品牌的合作
伊夫·聖·洛朗借用荷蘭抽象藝術大師皮特·蒙德里安的名作《紅黃藍構圖》設計出了舉世聞名的蒙德里安裙,這也許是最早將藝術與時尚結合的成功典範。在藝術越來越貼近生活的今天,藝術家為奢侈品牌進行創作設計也屢見不鮮,中國當代藝術家丁乙應邀為愛馬仕設計名為“中國韻律”的絲巾,蔡國強與日本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合作“爆炸時裝”,村上隆為路易威登設計全球知名、引發搶購的櫻桃包,當代水墨藝術家藍正輝和著名舞蹈演員黃豆豆合作《夢想之路》助陣寶馬的産品開幕展。
事實上,在藝術家與品牌合作的過程中,藝術家創作的自由度成為我們最為關注的話題。藝術家自我底線在何處,能不能完全釋放自己、表達內在,會不會受到商業的限制和束縛,是否唯品牌的意願馬首是瞻等,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曾與LV、Gibo等大牌合作過的英國時尚插圖畫家Julie Verhoeven説道:“藝術是完全的自我放縱,你不用為他人著想。時尚則不同,你不能完全地荒謬。”儘管藝術創作與商品設計有界限和功能的區別,但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藝術家在品牌創作中呈現出另類的表達,令奢侈品更具藝術性;而品牌為藝術家提供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實現雙贏。
美術館與品牌的合作
最早期奢侈品涉足藝術圈多半是贊助藝術家或針對各類藝術大展的冠名。相對於這種相對溫和的接觸,直接在博物館、美術館裏做展覽則成為近年來品牌最鍾愛的形式。並非奢侈品牌一相情願的靠攏,藝術與奢侈品本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樣是講究美感、同樣注重品質、同樣具備文化意涵、同樣表達觀念,也正因為如此,美術館才有了與奢侈品牌合作辦展的可能性和連續性。
200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推卡地亞珠寶大展;2011年初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PRADA中國首秀服裝展”才剛過,2011年5月,國家博物館又迎來了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展覽;11月,中國美術館繼續“文化香奈兒”藝術展。
知名品牌運用藝術館的文化氛圍和耳目一新的展覽形式,整合種種新型概念和有趣的想法,更深入地去闡述奢侈品牌的文化內涵,還有比這更創新的方式麼?尤其“文化香奈兒”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是服裝、香水和手稿,還有自香奈兒創建以來,與文學家劇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交流的繪畫、影像、雕塑、手稿等。誠如其名,這個展覽帶給我們的更像一個文化藝術展而非商品展,能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二十世紀整個法國文化氛圍以及到底什麼才是“時尚”。
儘管這些展覽引來一些爭議,但這種將文化、藝術、商業有機結合的時尚大展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這種模式也引發了對於如何理解藝術和時尚的關係的思考。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説:“絲綢、瓷器、玉器、青銅器,當年何嘗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卻都成為我們文明最輝煌的巔峰之作。”從奢侈品的溯源發展和品牌文化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歐美近代的文明發展史,亦可了解他們不同時期對於美的不同解讀。了解西方品牌獨特的文化品味和審美體系,以及它們到底如何為當時的社會帶來新生的文化變革。
其實,藝術與時尚跨界結合併不那麼令人不安。藝術離我們不遠,奢侈品也不那麼世俗化,它們都是人類智慧與手藝的産物,卻服務於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的品味實際上是一種追求美好的生活態度。在藝術與時尚大玩跨界的當下,對於各種高水準、高品質的時尚藝術展覽,只要能為大眾提供美的分享或者關於美的思考與引導,都是值得支援和讚許的。因為時尚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