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4時,清華大學大禮堂早早就坐滿了大學生,學子們的目光聚焦在臺上的四位泰斗級大師身上,楊振寧、吳良鏞、馮其庸、歐陽中石四位年齡加起來超過350歲的老人,在這裡與大學生們對話“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著名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吳良鏞,著名詩人、文史學家馮其庸和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把他們對科學、人文和藝術的感悟與學子們分享。
在中國和美國都教過大一新生的楊振寧,對兩國的學生很了解。他説,中國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要比美國的學生好的多,中國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的學生要成熟的多。美國大一的學生有三分之一還沒開竅。但中國的教育最大的缺點是太偏重訓導。訓導就是老師給你設定一個課程讓你去鑽研,不要去管別的事情,這讓中國學生有個很大的缺點:太注重專一,不管閒事。楊振寧把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大學生們分享:堅持“滲透性學習法”,多聽各領域專家學者的講座;多和同學、朋友討論問題,交流思想;多去圖書館看書,那裏有科學、人文、藝術方面的最新知識;儘早明白自己對哪個事情特別有興趣,特別有能力,就培養這個興趣能力的再發展。
歐陽中石説,藝術是求美。嫦娥奔月是很美的神話,現在人們把想像中的事情和科學對接了,所以藝術讓科學更加靈感,搞科學也應該有藝術的靈感。嫦娥奔月就是用科學實現了。他語重心長道,科學、藝術、人文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吳良鏞説,建築是一種藝術。建築要講人文,建築要把人文和自然環境相結合起來。大到區域、城市,小到一個建築群、一個校園,都蘊含著藝術,都有空間的創造。西方有一句話設計無所不在,我們講藝術追求,空間的追求,形象的追求,可以在每個地方都有,包括藝術本身,審美的文化。
馮其庸説,做學問要求真。馮老為了查清楚玄奘法師從印度歸來的路線,十次去西域,最後一次上高原已經83歲,最終考證了玄奘歸國路線。他説,做學問很辛苦,需要花精力,需要下決心,需要有求證的不懈精神。現在有一些文章讓你實在不放心。
這場對話讓大學生們從大師的身上收穫心靈的指導和智慧的啟迪。一位大學生説,參加清華大學時代論壇舉辦的“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楊振寧、吳良鏞、馮其庸、歐陽中石對話專場,感受到老一輩學者的大家風範,他們關心中國教育,關注社會問題,擔憂文化傳承,謙虛樸素認真,值得欽佩學習。另一位大學生感言,聽著老而不衰的大師們字正腔圓酣暢淋漓的對話,真心被震撼了!自嘆不如,感觸良多。差距,慚愧……還有一位文科生説:“聽到馮老説自己83歲那年還親自又去帕米爾高原考證唐三藏當年走過的路線的時候,我感動的要哭了。這種人文也要求真的精神是我們很多文科生所缺乏的。今天真的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