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賴聲川在全球創意教育論壇現身説法:“創意來自內在力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13 10:03:22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創意一定來自外在力量嗎?偉大的人們回憶他們那些偉大的創作時,總是輕描淡寫地説,這是從天而降的靈感,這是睡夢中神的啟示,這是馬桶上一拍腦袋的結果……日前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的全球創意教育論壇上,在舞臺劇創作領域似有源源不斷創意的寶島台灣著名戲劇家賴聲川對此卻並不認同。在他看來,創意來自內在力量,他甚至認為,創意可以後天訓練而成。
  
  人人有臺“創意電腦”
  
  “説創意不能學,其實是不夠了解創意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我曾反覆回憶自己那部長達8小時的舞臺劇《如夢之夢》究竟是怎樣蹦出來的,思前想後,發現所謂靈感不過是集合了早已存在於頭腦中的那些‘剎那’。”賴聲川説。
  
  1990年6月,賴聲川到羅馬參觀畫展,注意到一幅運用了畫中畫結構的畫;1999年9月,在巴黎鄉下租住的一座古堡裏看到挂著一幅主人的畫像,畫像下方標注:法國駐義大利大使;後來從報紙上看到1999年10月倫敦近郊發生了一場慘烈的火車車禍,怪的是,死亡數據不是向上修正,而是向下修正,居然有人發現自己沒受傷後,非但沒回家,反而買了一張機票出國去;又看到一篇醫療文章,關於現代醫學中越來越無法診斷的病症,病人最後死亡,卻無法知道病因……就是這些頭腦中毫不相干的“剎那”聯繫在一起,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成就了賴聲川戲劇生涯最具挑戰性的《如夢之夢》:運用故事套故事的模式,從一個醫生的故事,連結到一個病人的故事,再連結到一個上海老女人、一個法國伯爵的故事,然後又回到病人的故事,最後再度成為醫生的故事。
  
  賴聲川指出,每一個創意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來自內心的那臺“創意電腦”。這電腦人人都有,儲存了多少檔案,潛在的創意就有多少。他強調,創意是一場發現之旅。真正的創意得靠對檔案的活化與恰當組合,對輸入的資訊靈活做出反應。“我們需要知道從哪可以找到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夠跟哪些事件串聯在一起。”
  
  至於怎樣組合存儲檔案,賴聲川透露不妨下些“死功夫”,比如到任何地方都別忘了隨身攜帶筆和紙、閱讀時勤做筆記。數十年前美國創意寫作學科發展的重要先驅多蘿西婭·布蘭德也説過這樣的大實話:“養成在任意地點、時間進行創作的習慣”、“現在就開始寫,只有寫作,才會教人寫作”。
  
  智慧決定創意深度
  
  “為什麼古人願意終其一生追隨聖賢如孔子或蘇格拉底?他們是在修‘智慧’這門課啊!反觀當今全世界的大學,有這門課嗎?我們似乎越來越把教學重點放在‘方法’上,對於‘智慧’卻不加討論。這就好像總在邊緣兜圈子,卻把中心給忽略了。”賴聲川坦言,自己頗為贊同鋼琴大師傅聰一次聽年輕人鋼琴演奏後感嘆的“音樂在哪”,“太多的孩子太過執著于方法或技巧的追尋,可是智慧呢?”
  
  在賴聲川看來,創意必須從“智慧”這一中心攝取,“智慧”決定了創意人為自己設定的創意題目的深度。“智慧的取得靠的是‘觀’的確立,生死觀、人生觀、世界觀……若要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我曾看見一個孩子指著天對一旁的媽媽説,你看,天上有只狗,媽媽立刻糾正了他,那是一片雲。這種情況我們時常碰到,其實就是阻擋創意産生的屏障。而當我們學會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時,創意自然而然涌了上來。”
  
  賴聲川的“創意經”講到最後,難免會令懷抱“創意速成夢”的人失望,因為創意雖可後天訓練而成,但並沒有什麼可被分解為一二三四來進行傳授的步驟,而是一種無法言傳的生活態度,關於創意的道理簡單至極,若想把它參透卻可能要花一生的時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